9月7日上午,白露的清辉洒满天一阁书院门前的青石板路,20组亲子家庭齐聚“书藏古今”的千年阁院,在古籍中解锁秋日密码,于手作间留存秋光温度,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秋日文化对话”。
“白露至,木芙蓉绽,色如晚霞——古人为何将木芙蓉称作‘拒霜花’?‘菊禀金气,得秋之精’,菊花的傲骨又藏着怎样的君子品格?”活动伊始,文化传播者蔡老师以天一阁馆藏《佩文斋广群芳谱》中的记载为钥,轻轻叩开古籍里的秋日世界。
结合《月令七十二候》,蔡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古人如何依据“木芙蓉绽”“菊始黄华”等物候变化来安排秋收农事,又如何以“傲霜菊”喻“不屈志”、以“木芙蓉”喻“高洁心”,让孩子们在了解自然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古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与赞美。“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笔下的这句诗仿佛是一副色彩斑斓的画卷,在蔡老师的描绘下徐徐展开。当“农家忙收割,文人则游园赏景,或酿菊酒,或制桂花糖,农忙与雅趣并存”“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等句子在亲子间共读,古籍中的秋不再是泛黄的文字,而是可感的诗意、可触的温度,以及古人的日常。稚嫩的童声高声朗诵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恍惚间,古籍中的秋意从书页中轻盈走出,弥漫在教室里,让每一位读者都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活动下半场,亲子共创环节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孩童轻轻打开通草纸,在家长的帮助下轻轻染成桂花黄色和木芙蓉粉色,并剪成相应花瓣状。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家长与孩子执镊子轻夹花叶,细细粘贴在勾勒着天一阁飞檐、曲径的册页之上,桂花摇曳,桂香浮动。“人闲桂花落”“三秋桂子”“白露寻韵”,孩童们兴致勃勃地为自己的作品题写诗句,为自己的“秋日册页”签上书名。
“活动太有意义了!”一位家长笑着展示孩子的秋日册页,“我原先觉得秋天挺萧瑟,现在才知道,原来古人从凋零中见生机,从丰收中知沉淀,甚至比我们现代人还乐观。“手工环节特别温馨,”另一位家长补充道,“好久没和孩子一起做一件事了,当我们把花粘在枝头同一个地方的时候,忽然有了和孩子心灵相通的感觉。”
“春日有百花之萌,秋日有草木之实。”作为“胜日寻芳——古籍里的春天”的姊妹篇,本次悦读会通过“共读+共创”的形式,让白露的清辉、菊花的傲骨、稻穗的沉实,从泛黄的书页中走出,成为可触可感的生活美学。当家长与孩子共读“秋词”时,当孩子用小手粘贴秋花时,古籍中的秋天便不再是沉睡的文字,而是流动的文化,如潺潺溪流,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是温暖的记忆,如熊熊烈火,温暖着人们的心灵。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