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六经”之首与文化“源头之书”,《易经》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与符号体系,构筑起中华文明的精神根基。7月5日上午,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孔维永做客天一阁书院·国学堂,通过“《易经》象学的文化奥秘与智慧”主题讲座,带领线上线下观众共同探寻这部经典著作中“象”的文化密码及其深远影响。
讲座开篇,孔维永教授详细阐释了天一阁命名与《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渊源,并以浙江义乌桥头文化遗址出土的红色彩陶为切入点,展示其上距今8000-9000年的两组六爻八卦图,这一迄今发现最早的阴阳卦象实物,瞬间将听众带入古老文明的时空隧道。随后,孔教授系统介绍了阴阳八卦中“象、数、理”三大基本要素,为后续解读奠定理论基础。
在探讨《易经》产生根源时,孔教授援引《易・系辞传》“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记载,从符号逻辑视角提出,“观天、法地、取身、取物”是画卦的基本前提,而对自然变化、时间流转、生命演进的逻辑认知,则构成《易经》诞生的三大必备条件。这一论述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先民的实践智慧紧密相连,展现出经典形成的必然性。
讲座核心环节,孔教授以河图洛书的演变为主线,深入剖析《易经》象学的时空观。他指出,河图洛书的数字符号系统揭示了“数的逻辑即是时间逻辑,时间逻辑即是自然逻辑,自然逻辑即是数的逻辑”的辩证关系,并引用《汉书》“太极元气,函三为一”阐释“三生万物”的数理逻辑结构。通过具象与抽象的层层递进,听众得以窥见古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认知。在阐述象学对人类的贡献时,教授以“观物、齐物、格物”三重境界为脉络,重点解读《易经》所启示的“止于至善”“止于至诚”的生存智慧,将经典智慧与现实人生紧密结合。
本次讲座是天一阁书院策划的“经典传承与文明探索”系列讲座的第二讲。现场一位观众表示:“我是物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易经里的五行数理逻辑对于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启发,象学蕴含的智慧更对人生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种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碰撞,彰显出《易经》跨越时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