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 七千年漆光不灭,潘垒漆“爿”发生展让古老漆艺对话当代[图]
  • 阅读:
  • 时间:2025-07-28 14:43
  • 来源:甬派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潘苗 陈妍
  • 从7000年前河姆渡木碗的一抹朱红,到十里红妆的璀璨漆光,漆艺始终是中华文明最温润的注脚。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宁波曾见证漆器远播四海的盛景。当传统漆艺面临从实用器物向跨越时空的艺术语言升华的命题,7月27日下午,在一爿艺术文化艺术空间开展的“——从河姆渡到后漆性”潘垒漆艺作品展,以近百件作品给出了生动答案。

    10.JPG

    展览现场

    投身漆艺创作20年的潘垒,是韩国东方文化大学院大学漆艺专业博士、宁波大学副教授,也是镇海区髹漆金缮非遗传承人。他的创作始终游走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既扎根河姆渡以来的漆艺文脉,又以先锋视角拓展“后漆性”的边界。

    本次展览堪称潘垒漆艺生涯的一次集中回望——近百件作品包含茶道、花道、香道及文创产品等各种品类,主要采用传统犀皮纹、螺钿镶嵌、蛋壳镶嵌等工艺创作而成。重点展出的《宋韵山水》《岁枯荣》《故里人家》等系列作品多次斩获国家级、省级大奖。

    11.jpg

    现场的展品

    展览呈现浙东漆艺脉络,潘垒聚焦于“漆爿”本身的动态过程:大漆工艺呈现出的无限可能,艺术的光影、东方之魂的种子揭示八千年不褪华彩的本能趋向。潘垒通过材料、空间与行为的重构,将“等待”“漆爿”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姿态,让观众在凝视、互动甚至沉默中,重新发现自身与时间的契约。

    “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有了这样的心态,才能有好作品出炉。”潘垒透露,小到筷子、杯子这些小器物都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而大件器物的制作则要花费数年的心血。其中的金缮修复更是一门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精密工艺,使修复后的器物既恢复了实用功能,又获得了全新的艺术生命。整个修复过程需经历15-20道严谨工序,耗时约30-60天,每一件经金缮修复的器物都承载着匠人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学的独到诠释。

    12.JPG

    现场的展品

    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型涂料的出现,漆艺一度面临着生存危机。面对这一困境,潘垒携团队开启了“活化”之路——他们将传统漆艺技法与韩国螺钿、日本莳绘等国际工艺技术相结合,对金缮技艺进行改良与创新,成功解决了天然大漆干燥时间长、色彩调配不稳定等技术难题,研发出40多项专利,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极大提升了金缮作品的制作效率与品质,更让金缮技艺走出小众修复领域,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亮点。

    13.jpg

    潘垒为现场观众介绍中国传统漆艺

    2017年入职宁波大学后,潘垒一直致力于漆艺研究、教学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他创立品牌“漆陶坊”,致力于普及推广金缮技艺和大漆文化,并成功申报省级非遗工坊,创新开发了一系列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兼具的国潮文创产品。此外,他还致力于推动髹漆金缮技艺走进校园,在4所学校设立非遗实践基地,定期开展漆艺公开课,面向社会的20余期研修班,更培养出上百名学员,其中不少人已开出自己的漆艺工作室。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在一爿艺术文化艺术空间,观众可在朱漆流转间,读懂漆艺跨越七千年的答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