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公报
  • 宁波市旅游景区转型提质行动计划(2025-2027年)
  • 阅读:
  • 时间:2025-01-02 11:30
  • 来源:局资源开发处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和省委、市委“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的决策部署以及浙江省旅游景区转型提质行动工作要求,打造宁波全域大景区体系,加快发展旅游景区新质生产力,推动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市委“两个先行”要求,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大场景,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着力点,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以适应新需求、探索新路径、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为牵引,坚持增量拓展、存量提升、打造爆款工作思路,高水平建设高品质特色旅游景区,高标准推进旅游景区转型提质发展,构建省内一流、国内盛名、享誉世界的全域大景区体系,充分彰显城市生态美、品质美、人文美,为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全面推动景区项目建设和转型提质,打造一批标准一流、特色鲜明、业态丰富、功能完备、创新活跃的高品质特色旅游景区。到2027年,全面建成以“龙头”景区为引领、“标杆”景区为支撑、“精品”景区为依托的宁波高品质特色旅游景区矩阵,形成“一城、二山、三江、四海”全域大景区空间新格局,成为助力打造一流城市的“先行区”、跻身第一方阵的“示范区”、文旅深度融合的“样板区”,争创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培育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各1家;全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突破2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突破2家、千万级核心大景区突破6家、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突破95家;景区文旅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力争A级旅游景区接待人次超7000万人次、营业总收入超30亿元。

    三、主要任务

    (一)新空间重塑工程

    1.构建全域大景区空间格局。立足“枕山、拥江、揽湖、滨海” 城市特色,促进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文旅业态丰富多元、文旅产品提档升级,提升以宁波主城区为核心的文化名城,打造“翠屏”“四明”两座名山,建设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旅游带,开发“海港”“海岸”“海上”“海岛”四海资源,加快构建具有鲜明辨识度的“一城、二山、三江、四海”全域大景区体系,打响“都市旅游、海洋旅游、乡村旅游、佛教旅游、人文旅游”五大旅游特色品牌,深度推进“港产城文”融合发展。

    (二)新品牌培育工程

    2.壮大“龙头”景区。推动溪口·滕头景区、天一阁·月湖景区和东钱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持续丰富多元化业态,扩大高品质旅游供给,优化数字化产品服务,营造主客共享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市场吸引力、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

    3.提升“标杆”景区。推动国家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发展理念、文化内涵、业态模式、产品服务、环境配套等全面提升,打造1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标杆型特色景区,分步推进慈城古县城、象山影视城、前童古镇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松兰山、宁海森林温泉、梅山湾、九龙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4.新建“精品”景区。推动商务观光、休闲养生、研学运动、文化体验等新业态景区培育建设,打造50家以上以特色主题景观为核心,融合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站式配套服务,涵盖游客休闲度假所有基础需求的“微度假”精品景区,分步推进创建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

    (三)新供给优化工程

    5.优化体验式游乐。推动景区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加快推广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在游乐项目上的广泛运用。发展“沉浸式”文旅体验,鼓励景区打造体验项目,开发红色剧本杀、实景剧场、角色扮演等体验项目,增强项目的体验感、故事性和互动性。到2027年,培育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试点不少于10个,培育顶流爆款旅游产品不少于10个。

    6.优化创意式场景。盘活存量资产,激活创新动能,全面实施旅游景区“微改造、精提升”行动,引导推广投入小、创意新、场景爆的改造提升方式,推动游客中心、休闲步道、休憩场所、公共服务设施等整容换装,让风景变打卡场景,场景变传播背景,打造有个性、有颜值、有故事、有温度的创意式新场景和网红打卡点,实现一步一景、一店一品、一街一色。到2027年,景区新增网红打卡点不少于100个。

    7.优化常态化演艺。推动演艺策划活动公司、团队与景区市场化联姻,鼓励景区开发演艺作品,创新沉浸式演艺空间,打造演艺品牌。精选非遗、音乐、歌舞、戏剧等不同类型公益文化演艺活动进景区,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完善演艺场所配套,拓展旅游业态。推动艺术院校、文化场馆、演艺协会等社会各界文艺工作者、民间艺人、志愿者进景区,开展常态化艺术展演。到2027年,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进景区不少于300场,全市旅游景区演艺节目覆盖率达30%以上。

    (四)新基因激活工程

    8.实施文化基因激活行动。推动名人故居、佛教名山、典籍藏馆、历史街区、文化名村等类型景区先行突破,通过修复文物遗迹、提升名人故居、优化馆藏陈列、做精景区讲解、推出精品视听剧目等多种方式,变专家讲述为景区讲解、变民间艺术为景区演艺,变文化主题为景区IP,提升景区文化软实力,让文化在游客的口耳相传中广泛传播。到2027年,重点培育打造具有辨识度、传播力的景区文化主题IP10个,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类景区10个,培育建设非遗旅游景区10个。

    9.实施“+景区”业态融合行动。紧跟个性化需求,拓展融合发展空间和景观文化价值,推动“农业+景区”“工业+景区”“商业+景区”“文化+景区”“体育+景区”,招引一批乡村旅游、休闲度假、运动体育等新业态融合项目,提升景区产品价值和游客体验价值。到2027年,打造10类“+景区”特色业态,培育建设1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10.实施“好口碑”消费行动。鼓励景区发展“宁波味道”特色餐饮,推动老字号餐饮品牌落户景区。鼓励景区推出季节性、主题性餐饮消费季活动。推动景区研发特色文创产品,加强设计创新,提高营销转化能力,打造具有景区风韵的“宁波礼物”。培育一批景区文化雅集、旅游集市、文博市集等。优化景区餐饮、购物环境。到2027年,重点培育50个以上景区特色餐饮品牌店、20个以上“宁波礼物”特色旅游商品。

    (五)新消费挖潜工程

    11.激活夜间文旅消费。大力发展夜游经济,鼓励景区延长开放时间,开发游船夜游、夜间演艺、夜场灯光秀等夜间项目,引入乡村夜市、主题嘉年华等时尚活动,发展度假酒店、主题饭店、精品民宿、露营、房车营地等住宿业态,打造有魅力、有活力、有潜力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让游客既能看到白天的“袅袅炊烟”,又能体验夜间的“万家灯火”。按需推动景区周边地铁、公交运营时间适当延长,增加公共交通运行班次,提高夜间旅游便捷性。到2027年,打造省级及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家,夜游项目在全市景区的覆盖率达到50%以上。

    12.促进传统消费迭代。开展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查研究,推动实施市场调节价的景区降低运营成本,扩大二次消费,开发特色餐饮、购物、体验等衍生产品服务,科学引导门票定价。鼓励景区推出集景区门票、住宿、餐饮、商品销售等组合套餐,带动消费提档升级。到2027年,景区经营总收入累计增长20%以上,非门票收入占比提升到60%以上。

    13.推广全季全民消费。开展景区旅游惠民活动,鼓励各地推广市民惠民文旅卡,实施精准普惠消费补贴政策。引导景区联动酒店、民宿、乡村旅游目的地等,推出多日票、季度票、多景区联票等优惠套餐。支持各地出台针对老年人消费群体的景区消费优惠政策。鼓励全市中小学生赴旅游景区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优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疗休养特色旅游线路,鼓励倡导各单位在大市范围内开展度假疗休养和春秋游活动。

    (六)新运营破圈工程

    14.优化运营体制。全面理顺A级景区管理运营机制,理清产权主体、管理主体、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优化提升系统性运行机制,创新方法手段,实现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整体运营。推进联合体景区管理运营机制优化调整改革。补齐乡村类A级旅游景区运营管理短板。

    15.壮大运营主体。全面实施景区运营团队培育,发展壮大本地A级景区优质运营团队队伍,鼓励乡村旅游开发运营公司和旅行社、规划公司等文旅企业与景区合作运营。开展运营团队等级评定,做大做强本土景区运营品牌。组建景区运营团队库、人才库,搭建景区运营团队考察、合作等对接平台,吸引外地头部景区运营团队来甬运营,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到2027年,累计培育A级景区(乡村旅游)运营团队30个以上。

    16.创新营销推广。融入“中国旅游·宁波开篇”全市旅游宣传推广体系,推广“宁波,来了就欢喜”宣传口号,打造宁波“十景十线”景区宣传品牌。加快融入“游浙里”平台,开展宁波“十景十线”评选推广,设计形象标识,制作系列形象宣传片和“美景宁波”宣传画册,构建宁波景区主题形象体系。紧抓新媒体时代机遇,鼓励景区与旅游线上运营商合作,通过新媒体营销平台开展多元化精准营销。2027年,全市A级旅游景区省外客源占比率达32%以上。

    (七)新服务提升工程

    17.打造“便捷化”交通。推进交旅融合,提升通景公路的景观效果,完善景区外部公共交通接驳系统,改善到达景区的交通联运系统,提升景区可进入性和便利化水平。完善景区内部交通设施,优化车行道、绿道、游步道、索道等内部交通设施,推动景区内部环线优化提升,建设“快进漫游”的旅游交通体系。到2027年,A级旅游景区通景公路等级全部达到三级以上。

    18.提升“功能化”配套。推进景区“微改造、精提升”行动,提升景区内部示意图、导览图等标识系统设计水平,科学设置与景区环境相协调的观景台、休息点等休憩设施,引导盆景变风景。推动游客中心功能化提升,配套改造书吧、咖啡吧、购物点等场景,推广“以商养驿”营销模式。推动收费景区售票处外卡受理改造提升。鼓励景区生态停车场建设,加快推进A级旅游景区停车场充电桩配建。完善景区医疗和救护功能。到2027年,全市A级景区配建充电桩突破1000个,收费景区售票处外卡受理率达100%,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红十字救护站覆盖率达100%。

    19.推进“智慧化”服务。加快推动景区公共服务设施智慧化改造升级,提升线上预约、旅游咨询和流量监控、调度管理等数字化配套服务。支持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加快融入长三角社会保障卡优惠服务体系。推动景区设置二维码导览、手语解说等智慧化导游解说设施,持续举办景区讲解员大赛,提高解说内容深度和国际化水平,壮大金牌讲解员队伍。到2027年,建成智慧旅游景区20家,国有收费景区数字人民币支付覆盖达100%,凭长三角社保卡购票优惠的国有景区占比不低于20%。

    (八)新质量管控工程

    20.加强品质监督。坚持以创建促提升,以提升促发展,通过实施特色景区创建、评定、复核等举措,对旅游景区实行有效监督和引导,全面加强旅游景区标准化改造提升。开展组织全市A级旅游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四至范围优化调整。到2027年,推动5家以上特色精品景区创建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市A级旅游景区复核率达100%。

    21.加强安全管控。全面推广文旅安全码应用,加强对景区游览设施、游乐设施、配套设施设备尤其是高空秋千、蹦极、玻璃滑道等新业态项目的安全监管,提高游览的舒适性、安全性。加大景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力度,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加强景区经营场所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强对高风险旅游产品监测和评估,加强对旅游特种设备的规范管理,加强风险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旅游风险预警预报制度,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理能力。合理测算景区最大日承载量,规范承载量监测。到2027年,全市A级旅游景区文旅安全码应用率达100%。

    22.加强环境整治。坚持保护优先理念,提高景区经营者环境意识,将环境保护纳入日常经营管理中,优化景区及周边景观环境、旅游氛围、生态环境和安全环境,开展通景公路沿线、景区出入口可视范围及景区内部环境整治,合理设置与景区环境相适宜的分类垃圾箱,避免乱搭乱建、乱停乱靠、占道经营和空气、水体、土壤、噪音污染现象。鼓励全景区禁止吸烟或设置吸烟区。到2027年,,培育建设生态旅游示范景区5家,全市A级景区环境质量全面提高,成为环境优美、卫生整洁、秩序优良的旅游景区。

    (九)新生活共享工程

    23.推动主客共享。坚持社会属性,发挥责任担当,推动旅游街区、文化场馆、美丽乡村等开放型旅游景区积极融入城市建设和百姓生活,调整休闲业态,美化景观环境,强化管理服务,打造“慢节奏”共享生活空间,实现红利共享。推动公益性景区开发建设,积极融入城市15分钟品质文化圈,推动文博场馆、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城市公园等公益景区免费向游客开放。到2027年,全市A级旅游景区群众满意率达到95%。

    24.推进线路共游。从建设品质内涵、产业融合发展和风貌协调提升等多维度出发,推动旅游景区串珠成链,打造城市风貌、水上风景、乡村风情、街区风雅、美食风味等精品线路,协调开通公共交通游线,让市民游客“乘着地铁赏美景”“坐着公交去旅游”,激活文旅新活力,满足人民新需求。到2027年,打造20条公交旅游特色线路。

    25.实现共同富裕。鼓励景区与所在区域发展社会化协作,重点推动乡村区域的景区加强与所在地农户在农产品、手工艺产品等方面的收购合作,加强产业、服务、设施、人力等资源共建共享,面向周边群众推出保洁保安、服务接待等用人岗位,推动产业链延伸,力争带动用工100个以上,实现共同富裕。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加工作组织领导,统筹推进特色旅游景区建设和转型升级,强化统筹协调和业务指导,定期组织开展现场调研、实地督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推动工作。开展旅游景区转型提质“十佳典范”案例评选活动,举办宁波景区转型提质项目需求对接会和业务培训班,召开全市旅游景区转型提质发展大会。

    (二)加强要素保障。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协调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宁波市高品质特色旅游景区建设,对符合条件的旅游景区提供奖补。完善特色景区建设投融资机制,引导各类资金参与景区开发建设,发挥国有旅游投资公司在资源整合和投融资方面的平台引领作用。加大金融扶持,积极开发创业贷款、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个性化金融产品。建立特色景区专家库,定期开展专家服务下景区活动,加强分类指导、精准服务。制定宁波高品质特色旅游景区建设指南和评定细则,加快推动《宁波市旅游景区条例(修改)》立法颁布实施。

    (三)加强土地保障。将特色景区重大项目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合理利用林道、林业生产管理用房等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设施开展旅游公共服务。鼓励城市转型退出的工业用地用于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用地申请使用各地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中预留的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拓展深化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成果,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允许依法依规利用一定份额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从事旅游、康养、体育等产业开发。

    (四)强化动态督导。建立完善特色景区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责任落实、监督检查,定期通报各责任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督促整改,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探索科学评价体系,优化完善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激励机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