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部门动态
  • “八一”建军节,天一阁为您解密馆藏兵书[图]
  • 阅读:
  • 时间:2024-08-13 10:09
  • 来源: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赵旭腾
  •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自《孙子兵法》出世以来,中国历代兵家纷纷著书立说,而其中集大成者,则是号称中国古代军事百科全书的《武备志》。时值“八一”建军节,让我们一起翻开天一阁馆藏《武备志》,探究这部玄妙兵书所藏的秘密。

    1.jpg

    公元1621年,即明天启元年,就在两年之前,十余万明军精锐兵败萨尔浒,大明王朝此时已在风雨飘摇之中。自此期间,明代著名文学家茅坤之孙,浙江归安(今湖州)人茅元仪,翻阅历代兵书二千余种,将《武备志》辑录、刻印成书。《武备志》全书二百余万字。冠序七篇。正文分“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类,含航海、四夷、江防、海防、镇戍、方舆、海运、河漕等一百八十四目。涉及军事战略、战术训练、后勤装备、地理交通、民俗武术等诸多内容。

    2.jpg

    茅元仪并非一届书生,有“下帷称学者,上马即将军”之称。就在《武备志》成书的第二年,他跟随名将孙承宗征战辽东,抵御后金军队的进攻。从天启二年到天启五年,茅元仪跟随孙承宗收复大量城池,练兵十余万。却在柳河之役失败后,随着孙承宗为阉党弹劾,黯然回乡。崇祯帝即位,茅元仪向其献上《武备志》,在崇祯二年,茅元仪护卫孙承宗,击退进犯京师的后金军队,因功升副总兵,督理水师,却因政治黑暗,再次被贬,忧愤去世。

    《武备志》没有能拯救行将就木的大明王朝,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尤其是《武备志》的最后一卷,为我们保留了一份极为珍贵的地图,那就是著名的《郑和航海图》。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洋开拓史上的壮举,但其官方资料却在明中期被毁。因缘巧合之下,郑和下西洋的地图为茅元仪获得,并以《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蕃图》之名刊刻在《武备志》的最后一卷,才使其得以传世,为已知存世最古老的中国越洋航海图。凭借《武备志》,后人才能对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有了最为直观的认识。

    天一阁藏《武备志》,是清初在明天启刻本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其本意是为了方便在清代流传,但乾隆时期,因其中多有对后金的不敬之语,仍然遭到封禁。民国时期,甬上藏书家朱鄼卿先生获得此书,并将其捐献给天一阁,使得这部成书于明代的“古代军事百科全书”安放于明兵部右侍郎所建藏书楼中,堪称一段佳话。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