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博物院藏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是浙江省公家单位收藏的唯一一件黄庭坚书法真迹,如何对这件作品进行鉴赏和解读呢?7月27日下午,天一阁博物院研究馆员陈斐蓉做客国学堂,为观众讲述这件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
“目前存世的黄庭坚书迹共有120件,草书墨迹有8件。天一阁藏的黄庭坚草书《竹枝词》卷由寓居宁波的萧山籍大收藏家朱赞卿先生家属于1979年捐赠给天一阁。此卷引首由明末清初闵声书写的隶书“墨酣笔舞”,款署“八十三翁闵声仿蔡中郎笔;卷后有徐邦达和沙孟海的鉴跋以及陈从周的观款。沙孟海盛赞此卷:‘九百年剧迹,墨气绢色,奕奕动人,几度展玩,铭心弗谖’。”陈斐蓉从该卷的书写内容、保存收藏及鉴跋情况作了简单介绍。
《竹枝词》又称《竹枝歌》,是诗歌的一种体裁,由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共有两组,一组写诗两首,最著名的诗句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另一组诗为九首,也即天一阁本的内容。刘禹锡一生三次被贬,政治上的失意使得刘禹锡在诗歌、散文中寄寓理想,尤其是《竹枝词》,他身上所体现的百折不挠、不改初心的品格,正是黄庭坚一生推崇并实践的“临大节而不俗”。陈斐蓉以刘禹锡和黄庭坚的人生经历类比出发,向观众讲述《竹枝词》卷的书写内容及作品背后体现的文人精神。“刘禹锡在诗歌领域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让黄庭坚深为感动。创新也正是黄庭坚一生的践履,无论在诗歌领域还是书法领域,他一直走在孜孜以求、不断超越自我的路上。透过《竹枝词》卷,我们看到的是古人在人格精神上的一脉相承,这种精神从两千年前的屈原,延续到杜甫、刘禹锡、黄庭坚,从未消失。”
“黄庭坚的草书一改唐代张旭、怀素等以急疾来追求颠狂之态,他以绵劲和富含变化的“字中有笔”来实现草书的“韵”。《竹枝词卷》的书风老迈奇峭与古拙生辣,弥漫着一种心意闲淡、不计工拙、人书俱老的韵味,它正是黄庭坚所言‘笔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须其韵’的体现。这也是此卷多被认为是黄庭坚晚年之笔的重要原因。”陈斐蓉从结字笔画、字体大小、章法呈现、用笔特点等方面介绍了该卷的书法特点,提出了黄庭坚书写注重时序性与节奏感的章法呈现以及篆籀用笔、银钩虿尾的用笔魅力。
“《竹枝词》卷极可能是黄庭坚第二次被贬谪宜州时所写,即1103-1105年之间,时间上要晚于《李白忆旧游》卷。” 讲座最后,陈斐蓉从黄庭坚《竹枝词》卷的以往研究、与其他墨迹卷的比较和书写工具等方面带领观众探讨此卷的书写时间,并且对现场观众提出的黄庭坚书法作品特点及相关展览等问题做了详细解答。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