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档案一起,被誉为20世纪初中国学术的“四大发现”。甲骨文作为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那么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并解读的呢?5月5日下午,浙江大学文学院汉语言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王挺斌应邀做客天一阁书院·国学堂,为观众带来《甲骨文与古代社会文化》主题演讲。
“甲骨文主要指契刻在龟甲、牛骨上的文字,除此之外,还有虎骨、鹿骨以及人骨上的文字等。”讲座伊始,王挺斌向现场观众发放了事先准备好的甲骨文拓片,引导观众思考什么是甲骨文,围绕“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对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作出的贡献做了简要讲述。
王挺斌从甲骨上的形态及占卜法、甲骨文书写、甲骨文著录方式和甲骨卜辞格式等方面介绍了甲骨文的基本情况。“商代甲骨上所刻卜辞的格式,包括前辞、贞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记事刻辞则主要记录甲骨的来源、修治或保管人员名字等信息,一般刻在龟甲的甲桥、甲尾、背甲与牛骨的骨臼、骨面上,共有五种。”
“读懂一片甲骨是件很酷的事儿。”王挺斌引用著名甲骨文研究专家黄天树的一席话,带领现场观众一起释读甲骨文名品,并重点介绍了甲骨文中的“合文”现象,“两个或三个在词序上相连的文字,相对紧凑地写在一起的书写形式。”在王挺斌看来,学习甲骨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汉字本身,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古代经典文献,还可以融入现代的创意产品上。
“将甲骨文作为文创设计和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古为今用’也提高了甲骨文的现实意义。”王挺斌重点介绍了中国邮政logo设计中的甲骨文元素,向现场观众讲述了甲骨文在设计中的成功运用。讲座最后,王老师对现场观众提出的甲骨文学习、语文教学和文化传承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本期讲座是天一阁书院“20世纪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系列讲座的第二讲。讲座现场,一位市民表示,“讲座非常有意义,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汉字,通过讲座我更深刻地了解了甲骨文的历史传承和文字特点,同时也对自己孩子的语文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