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县、市)动态
  • 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星火燎原的文化力量
  • 阅读:
  • 时间:2024-05-27 10:19
  • 来源:宁海县文广旅游局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卓佳洋
  •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400多年前的5月19日,徐霞客在宁海开始了“驰骛数万里、踯躅三十年”的壮举。循着游圣的足迹,一群以霞客精神为指引的宁海人,以史为据,凭借着一往无前的勇气和魄力,喊出了“天下旅游、宁海开游”的口号。

    他们有的是教师,有的是企业家,有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有的是退休人员,他们以徐学研究为基础,挖掘地方资源,推介本土文化。他们凝聚在一起,如同燎原的火种,揭开了宁海旅游的新篇章。

    与徐霞客缔结不解之缘

    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对宁海来说,意义非凡。凭借着中国旅游日发祥地、《徐霞客游记》开篇地的金字招牌,这座曾经在旅游界默默无闻的浙东小城一炮而红,成了不少旅游爱好者的朝圣之地。这个国家级的节庆,为何花落宁海?这要从一群徐学研究者身上说起。

    宁海旅游,发家较晚。1998年,宁海旅游局刚成立的时候,周围的象山、奉化、新昌等地早已各凭本事,占据了旅游强县的高地。宁海有啥?有山有水有好景,但就是没有名气。此时,“徐霞客”成了关键突破口。

    “《徐霞客游记》开篇地对宁海来说是无价之宝,以此‘借鸡生蛋’,来提升名气、集聚人气,是我们做强旅游的捷径,宁海的徐学研究也始终与推广宁海旅游、宁海文化紧密结合。”宁海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时任宁海县旅游局副局长麻绍勤说。2000年,由麻绍勤起草的《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宣言》发布,在全国首次以书面形式提出将5月19日设为“中国旅游日”。紧接着,2002年5月19日,宁海县举办了第一届徐霞客开游节,邀请全国各地摄影大咖展现宁海之美,并刊登在全国各地的摄影刊物上,同时举办的还有烟火晚会、大型演唱会等活动。

    “徐霞客虽不是宁海人,宣传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却不受地域限制,借助徐霞客游记开篇地这个载体,宁海的城市营销可以走得更远。”麻绍勤说。为了推动5月19日设立为“中国旅游日”,宁海人上下求索,一方面由宁海县委县政府成立工作专班,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开展联动,赢得上级组织和领导、专家、媒体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宁海县内每年举办开游节,完成资料文档收集,举行专家学者研讨会、新闻发布会等活动,并开设专刊专栏,引来大家建言献策。

    一份倡议,最终成为一场众志成城的全民行动,让徐霞客和宁海深度绑定。201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敲定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至此,徐霞客与宁海,正式缔结不解之缘。

    2012年,这群在背后默默努力十余年的徐学研究者们,也有了一个正式组织——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

    让霞客精神在宁海生根发芽

    研究会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霞客故事。

    举办首届徐霞客开游节的2002年,也是宁海的旅游元年、户外运动元年。那时,现任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秦学军还是一个银行金领,从那时起,他接触了户外运动,爱上了登山徒步。如同当年徐霞客不受人理解一样,2010年,秦学军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毅然辞去优渥的工作,走遍宁海的山水,投身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设。十多年来,他用脚步丈量,编写《宁海路书》,做宁海户外运动的“领路人”,他策划千里走宁海、露营大会等活动,把游圣足迹与宁海链接起来。“以霞客文化为载体,更好地宣传宁海”成为秦学军倾注所有精力的事业。

    与其他企业家相比,尤才彬显得有些“不务正业”。拿起相机,记录家乡之美,反而是他的主业,他的网名“山水尤”在摄影界响当当。“我是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的乡村委员会主任,用镜头记录乡村的当代故事并传播出去、传递下去,是我的使命。”尤才彬把镜头对准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人,还有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为了记录宁海民俗,他一次又一次去拍摄前童行会、西岙抬龙和峡山渔家祈福;为了展现艺术振兴乡村成果,高校团进驻哪个村,他就跟到哪个村全程拍摄。宁海乡村的美景与人文,通过他的镜头,被广泛传播。

    作为霞客文化爱好者,俞凤翔退休后,选择进入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担任起了协会里的“管家”,联系人员、组织活动、编写书籍、筹备会议、编发会刊、撰写材料和推文……哪里有需要,他就能顶上,他的退休生活比工作还忙。

    “我们的团队里云集了各路高手,资深写手、摄影大咖、运动专家,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谈及研究会里的成员们,副会长麻绍勤非常自豪,而他更是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倾注其中,为徐霞客、为宁海鼓与呼。

    点点星火、汇集成炬,一个又一个人集结在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旗下,发挥自身特长,研究、弘扬、传承徐霞客精神,讲好宁海旅游故事,让霞客精神在宁海生根发芽。

    续写霞客与宁海的故事

    中国徐学界,学术研究江阴最强,应用研究宁海最好。这是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原会长王宝才的评价。以霞客文化、霞客精神赋能宁海旅游,是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一以贯之的主线。

    研究会下设秘书处,以及学术委员会、科普委员会、乡村文化委员会、水利文化委员会等四个专业委员会,多年来持续开展走进乡镇、校园、企业、机关、广场、农村活动,几乎走遍了宁海境内徐霞客游线上所有镇街村庄,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振兴乡村经济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

    “下枫槎有环境和文化优势,可以借力旅游管理部门和大中院校,找准主打的旅游品牌,树立主题旅游形象,建设如‘乡村音乐厅’‘乡村美术馆’‘乡村足球场’等乡村旅游项目。”“以茶文化为媒,推动茶旅融合、丰富旅游体验。我们可以挖掘和整理桑洲的自然人文资源,展示和宣传桑洲万亩生态茶园的全新气象和美好未来,助推茶农共富发展。”……研究会成员们的“金点子”,在乡村各处落地。

    研究会还提出了将“徐霞客游线申报世界线性文化遗产”的倡议,开启了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的论证行动”。活动自2014年11月在北京启动以来,吸引了地方政府、文化大家、专家学者参与其中,群策群力寻找和论证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并进行弘扬和传播。至今已有浙江、云南、江西、河南、福建、广西6个省区35个区县的127处自然和文化遗存点得到确认。

    用好霞客品牌,盘活霞客文化,在研究会的带动下,徐霞客与宁海,还有很多故事有待续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