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上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副馆长、中国国家版本馆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国荣研究员应邀做客天一阁书院·国学堂,为历史文化爱好者带来了一场以“明清皇宫档案与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李国荣研究员首先沿着历史长廊,带领听众追溯了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的历史渊源。从甲骨文、青铜铭文、简牍、帛书到纸质文献,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代档案见证和承载着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明清档案与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一起,被并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四大发现,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针对明清史研究为何格外受到社会关注这一问题,李国荣研究员认为明清时期离现今更近些,明清档案这座文献宝库的留存与支撑是清史研究得天独厚的资源。
李国荣研究员深有感触地谈到,明清档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紧紧相连的。他追述了明清档案在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的炮火中惨遭劫掠的情景,在日寇战火下南迁西运颠沛流离的经历,让听众真切感受到这些国宝档案历经沧桑留存于世的艰辛与不易。
“鲁迅在1928年曾发表专文《谈所谓‘大内档案’》,王国维曾连续撰写和刊发《内阁大库书之发见》《库书楼记》等文章推介明清档案,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专门致函教育部‘请将清内阁档案拨为北大史学材料’,傅斯年则专门成立明清史料编刊会等等。”李国荣研究员详细介绍了鲁迅、王国维、蔡元培、傅斯年等近代名人与明清档案的深厚情缘,他认为这些国学大师对明清档案的极大关注和倾情投入充分反映了国人对民族文化的敬重。
讲座中,李国荣研究员与听众共同分享了明清档案的典藏珍品。从皇帝谕旨到臣工奏折,从大明地图到晚清电报,从御用膳单到皇帝脉案,让人目不暇接,实属文化大餐。李国荣研究员特别谈到,《四库全书》总纂官陆锡熊在《御制文渊阁记册》中明确指出:“阁之制,一如范式天一阁。”这份有关天一阁的清代档案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李国荣研究员说道,乾隆帝纂修《四库全书》,天一阁范氏后人进呈638种书籍,存放《四库全书》的7座藏书楼均是模仿天一阁的形制,天一阁与四库七阁的传承,反映了清代的大一统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共生与交融,深刻影响了数百年间官私藏书楼乃至日韩等东亚汉文化圈的藏书楼体系的范式风格。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这是中国古代以史为镜治国安邦的千年传统,也是文化传承的根脉所在。讲座最后,李国荣研究员深情地介绍了明清档案在文化开发方面的作为,昔日的王朝典籍在现今国家资治、文化建设、学术研究、影视创作、国际交流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独特作用。
本次讲座是天一阁书院策划的“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系列讲座的第四讲。讲座内容丰富,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这次讲座让我对明清皇宫档案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深刻感受到宫藏档案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现场一位观众表示。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