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林村一景。通讯员供图
初冬的四明山,寒冷没有阻挠游客的脚步。
今天,在位于余姚大岚镇柿林村的中共余姚四明山第一支部展示厅内,讲解员沈凯凯正为一支来自上海的游客团进行讲解,“柿林村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四明山区的第一个党支部就成立于此……”
谈及柿林村的故事,游客团中的张先生显得颇为熟悉,他是柿林村的老朋友,“两年前,我曾来过这里参观。那时,展出的物品种类还没这么多,展览方式也相对传统。现在,不但有了生动的动画短片,还推出了红色研学特色线路,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张先生感叹的变化,是柿林村不断完善“党建+旅游”发展模式,推动“红旅融合综合体”建设的一个缩影。
目前,该村已制作完成《星火燎原——四明山第一党支部》《寻访柿林》两大主题研学片,并推出串联起中共余姚四明山第一支部展示厅、丹山赤水景区等点位的“红色古村行”研学路线。
该村还被列入中央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获评浙江省首批“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
研学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跟随旅游团继续前行,一座总建筑面积约240平方米的“丹山红”研学中心映入眼帘。
该研学中心的一楼开设了咖啡店,并建有农产品展销平台,用于售卖柿饼、粉丝、柿子香包等特色产品;二楼则设有乡村微书房、红色文化展示厅等功能区域。
整座建筑,既承载着柿林村作为红色古村落的历史记忆,又展现着村庄面向未来的“共富秘诀”。
研学中心外景。通讯员供图
柿林村党支部书记沈士波坦言:“研学中心的建设,能够提升村庄的旅游服务层次,延长游客在村游玩停留的时间,进而为农家乐和民宿吸引客流。”
沈士波一边介绍,一边“快马加鞭”赶往下一个目的地,他要去见一位老朋友。
在宁展生物研发销售中心,我们见到了中心负责人吴杰。近期,吴杰正与沈士波一起讨论新款柿子酒、柿子甜品等产品的研发细节。
柿子,是“刻入”小村名字里的“招牌”。每年10月,四明山上,一颗颗鲜红饱满的柿子挂满枝头,村民们挑着担子在村道边“摆摊”,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柿林村一景。通讯员供图
目前,柿林村共种植200亩柿子树,年产量约10万公斤。高产量之下,如何解决“红色致富果”的销路问题,同时延长销售期,是该村面临的一大挑战。
基于此,柿林村携手宁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共富工坊,围绕柿子开展深加工,目前,该工坊已推出柿子酒等产品,相关产业链得以进一步延伸。
共富工坊不仅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还为农产品销售“兜底”。加入共富工坊之前,该村村民沈家安靠种点山货维持生计,收入微薄。
转行种植柿子树后,今年他的柿子林共产出750公斤柿子,以每公斤10元的价格被共富工坊全部收购。
此外,在驻村农指员乐骅的协助下,“柿林甄选”微信小程序也于近期上线,“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问题有了新解法。
柿林甄选小程序。
“基于小程序,消费者可在线上直接获得各类研学、团建活动及特色农产品的信息,并于线上完成支付。”乐骅提到。
目前,该小程序已推出柿子、溪坑鱼、番薯粉、柿饼等特色农产品团购,以及自由行、红色研学等活动,累计为村集体增收近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