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思想史上,王阳明不仅是明代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儒家文化发展中的关键性人物之一。10月26日下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震做客宁波图书馆福庆馆天一讲堂,主讲2024书香宁波日特别预热讲座暨“阳明 安石”二王文化系列第2季第4场“阳明学的思想智慧”。
阳明学,即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早在他生前就已在学术界和思想界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与认可,尤其在中国明代的16世纪,其影响力已遍及整个社会。据《明史·王守仁传》记载,王阳明的追随者遍布各地,其学说的影响跨越了数个世纪,被誉为“门徒遍天下,流行逾百年”。王阳明不仅对浙江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对中国整体的文化和思想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接着,吴震教授深入探讨了青年时期的王阳明及其思想世界,特别是著名的“格竹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11至12世纪的宋代,即北宋和南宋时期,正值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儒学复兴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是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学术潮流。“程朱理学”由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及南宋的朱熹共同创立和发展,以朱熹的思想最为系统和成熟,因此也被称为“朱子学”。“阳明学”与“朱子学”是宋明两代两大主流思想潮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思考王阳明年轻时的学习经历和知识背景时,可以想象他所接受的教育与当时的大多数学子相似。为了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学子们需要经过多年的私塾教育,准备并通过科举考试。在王阳明成长的那个时代,他学习的主要教材便是北宋和南宋时期“程朱理学”学者们对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经典的著述书。“四书五经”作为儒家核心文献,其起源可追溯至孔子时代甚至更早,经历了孔子的整理,历经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直到宋代的传承与发展。
随后,吴震教授深入探讨了“心即理也”这一命题,它与“龙场悟道”有着密切联系,并形成于阳明37岁时。此命题的提出,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在那个时代,“程朱理学”占据着主导地位,几乎所有人都深信其理论的正确性,认为理存在于天地之间,是一个客观存在,与人心无关。而“程朱理学”强调“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即认为知识源于内心,万物皆有其理,两者处于不同的领域。然而,王阳明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认为心即是理,心外无理。他进一步阐述:“心外无物,心外无义,心外无事,心外无学”,意指一切皆源于心,外界事物不过是内心的映射。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样的观点无疑是颠覆性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阳明学说的核心,我们可以参考《传习录》中的一段记载。在这段文字里,阳明对“心”“意”“知”“物”四个概念进行了深刻解读,赋予它们新的含义。这些概念与《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紧密相连,构成了阳明心学的基础。这四个功夫不仅相互关联,而且共同构成了个人修养与道德实践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解并运用这些概念,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内心与外界的关系,实现自我完善与社会和谐。
主讲人简介:吴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等,代表性著作有《传习录百句》《阳明后学研究》《泰州学派研究》《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传习录〉精读》《当中国儒学遭遇“日本”:19世纪末以来“儒学日本化”的问题史考察》《东亚儒学问题新探》《朱子思想再读》《朱子学与阳明学:宋明理学纲要》《阳明学时代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增订本)、《阳明学再读》等。
(宁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