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激活博物馆馆藏,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11月16日至17日,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主办的“从周边看海派暨纪念赵叔孺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昼锦堂顺利召开。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京艺术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江苏大学、宁波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硕博士生30余人,共同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饶国庆副院长主持,庄立臻院长出席并致欢迎辞。庄立臻院长表示,天一阁所藏四千余件古代书画、六千余件旧拓碑帖有着重要的学术、艺术价值,海派艺术正是其中的重要特色之一,尤其海派名家赵叔孺的书画碑帖量多质精。今年恰逢赵叔孺先生诞辰150周年,为此我们邀请多家长三角地区博物馆、高校学者在探讨海派与周边文化关联性的同时,也为文物事业助推国家战略提供更多真知灼见。
随后,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周边与海派的互动关系、海派金石书画名家及艺术、赵叔孺金石书画艺术等专题,汇报交流最新研究成果。马衡先生的金石学、考古学多有研究,在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主任、研究馆员王祎看来,对马衡先生的刻帖研究则相对较少,他在系统整理马衡刻帖收藏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其收藏的主要特点及对刻帖的深刻认识。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教授叶康宁通过对比黄易与黄宾虹的访碑图图式,注意到后者图像中石刻的“消失”,揭示了清末民初金石学发生变革的原因和具体表现。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朱光耀则从形式、技法、审美趣味等角度,将“锦灰堆”这一特殊题材置于海派视野中进行细致解读。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孙田则以大批沈尹默常用印的整理研究为基础,梳理出赵叔孺门人及其再传弟子的印作,为赵叔孺篆刻艺术及其风格影响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唐永余、嘉善县博物馆朱晓霞详细介绍了各自博物馆举办的海派书画主题展的策展思路、展品选择,思考了何为海派,从文博角度回应了本次研讨会主题。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朱琪、浙江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卢佳、沙孟海书学院陈磊,从文献、藏品角度对赵叔孺、沙孟海的生平事迹及与海派艺坛的互动进行考论。嘉兴博物馆刘云峰、天一阁博物院陈斐蓉、沈芳漪、长兴博物馆蒋晨等,则围绕各自的馆藏,探讨了张熊、周闲、陈允升、卢石臣、陈豪等海派名家的艺术风格与成就,硕博士们则重点就赵叔孺书画篆刻进行了专题讨论。
除了学术研讨会外,本期工作坊还设置有实物观摩环节。与会学者对天一阁所藏的底柱行、兰亭序刻石以及赵叔孺、陈允升、姚燮等书画名家作品进行了详细观察,并就相关作品的真伪鉴定、书画风格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最后,天一阁博物院书画器物研究所主任刘晓峰为本次研讨会的圆满落幕作总结发言。他认为,关于海派的研究多有探讨,但“从周边看海派”这一主题却没有明确提出,这一视角对于海派研究特别是海派形成前的画坛生态、海派绘画的多元风格必将有新扩展。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