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蒙娜丽莎》背景中的风景为何那么迷人?中西方近现代艺术都出现了对史前风景的执着。这种执着意味着什么?人们何以对这种混沌、荒蛮、原始的风景这般痴迷?史前风景如何进入人们的视野?我们如何才能安然无恙地进入史前风景?11月9日下午,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葛体标做客宁波图书馆福庆馆天一讲堂,主讲“近现代艺术中的史前风景”。
首先,葛体标介绍了西方近现代艺术中的史前风景。在进入现代世界之后,人类逐渐失去了本源的世界。现代艺术想要召唤这个遗失的本源世界。而史前风景正是这个遗失的本源世界的隐喻。然而正如《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按照空气透视法的描绘,史前风景是荒蛮、混沌的,是不可捉摸和杳无人烟的,是人类所不能直视的。由此,这里出现一个困难,我们既要看这个混沌的史前风景,但是又不能直视它。于是我们就需要一个中介。蒙娜丽莎的微笑正是从史前投来的微笑。蒙娜丽莎从史前投来的目光,柔化了史前风景的狂暴和混沌,使我们可以藉着她的温柔目光,进入到对史前风景的追索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普遍的现代艺术原则:进入现代世界之后,人们在价值失落的危机中追忆史前风景,寻找丢失的源头,然而面对那荒蛮的、鸿蒙的、混沌的史前世界,需要蒙娜丽莎那样的向导。现代艺术在追溯鸿蒙之时,也寻求着一种被保护性。
接着,葛体标以婴宁、《红楼梦》和《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深入探讨了中国近现代艺术中的史前风景。他指出,无论东西方,在近现代以来都存在着一种本源缺失的危机,因此都追求一种带有强烈神话特征的史前风景。在“原始的森林地”有意想不到的“善”,我们需要“进入深渊的圣地”。离开这种“原始”“深渊”的经历,我们所得的“善”可能只是一种礼教的变种。然而这样的史前风景是荒蛮的、暴力的、黑暗的,若缺乏向导,我们就会迷失在这样的史前黑暗中。这些具有世俗神圣性的女性就成为了史前风景的引导者,柔化了史前风景的暴力。如果撤去这种被保护性,那么我们就会在进入史前的荒蛮时,被史前的暴力吞噬。
主讲人简介:葛体标 ,文学博士。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文艺学硕士点负责人,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宁波大学浙东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诗学、鲁迅研究、浪漫主义文学研究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鲁迅研究月刊》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诸多论文,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美学》等全文转载。独著《法则:现代危机和克服之途》。获宁波市第五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宁波大学青年学术创新奖一等奖、浙江省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等。
(宁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