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唐代诗人李白为杨贵妃写下的名句脍炙人口。但是画家笔下的杨贵妃是怎样的呢?10月26日下午,一场主题为“传世经典《簪花仕女图》新解”的国学堂讲座在天一阁状元厅举行。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评论专委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谷香女士应邀为现场及线上观众深入剖析《簪花仕女图》的主题人物身份,以及其中暗含的历史典故与隐喻。她指出,画面所有细节元素皆有文献依据,该画并非简单的赏花游园场景,而是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陈谷香首先从学界关于《簪花仕女图》的作者问题和断代问题的分歧切入,阐述了各方不同的观点。这幅画可能源自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令画工绘制的一组屏风,这些屏风经过后人重裱与再创作,形成了如今独特的叙事逻辑。
讲座中,陈老师引用古代文献及诗词为现场观众讲述了此画中花卉的象征意义。“贵妇1号头簪牡丹花,手执拂尘,旁边有猧子,暗示其特殊身份;贵妇2号头簪海棠花,有挈领之举,也是提示其突出特点(怕热)与身份;贵妇3号头簪荷花,手捻安石榴花与丝线,在特殊的日子里五味杂陈,怅然若失;贵妇4号头簪荼蘼花,身上服装色彩尊贵,却画得较小,显得地位较低,可能代表被冷落的梅妃。此画的玉兰花本该在卷首,却被重裱时放在结尾,玉兰花“望春”的寓意象征杨贵妃对生命的留恋和希望生命能有再一春。整幅画在形式上美轮美奂,叙事平和舒缓,达到了‘哀而不伤’的艺术境界。”讲座互动环节,现场和线上观众精彩提问并积极参与讨论。
世有解语花,今有解语人。本期讲座不仅让观众们了解了《簪花仕女图》的主题与隐喻,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幅珍贵的艺术作品,还激发大家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希望能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