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本和殷商甲骨、居延汉简、明清内阁档案一起,被誉为20世纪初中国学术的“四大发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民生社会状况,借由敦煌写本而得以展现。通过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写本,我们也能够看到,在宋代版刻流行以前的一千多年里,中华优秀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样式和特点。
那么,敦煌写本是如何发现的,又是如何流散到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月13日下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浙江省敦煌学与丝绸之路研究会秘书长、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窦怀永应邀做客天一阁书院·国学堂,讲述了敦煌写本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并借由“敦煌写本”打开了丝绸之路丰富多彩的文化面。
讲座伊始,窦教授从敦煌反弹琵琶雕塑、九色鹿本生故事壁画以及新疆出土文物等为切入点,讲述了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贸易交流、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线上、线下观众对西域文物的探究兴趣。“天一阁是藏书圣地,所藏图书以刻本为主。大家知道在雕版印刷发明之前,我们的图书长什么样吗?”讲座现场,窦教授向观众展示了一幅敦煌写本卷轴装复制品,现场介绍了敦煌写本在纸张、形制、书法、字形等多方面的特点,让大家直观地理解看似晦涩难懂的“敦煌写本”。
在讲座核心部分,窦教授根据文献资料,介绍了王道士和助手无意发现藏经洞的过程,以前当时官员在文物价值认同、文物保护方面的昏聩无能。直到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到来,并且以种种手段意欲骗购,才从侧面证明了敦煌写本的巨大价值。随后,来自法国、日本、俄国和美国的探险队,既从敦煌藏经洞骗走了大量的敦煌写本,还对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造成了永久的损坏。亚洲最伟大的古代文化宝藏,逐渐流散到了世界各地。
以敦煌写本、敦煌石窟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是古代丝绸之路文明的留存,是中外文明交流融合碰撞激荡的记录,也是中华文脉绵延数千载的历史见证。讲座最后,窦教授表示,以敦煌作为核心枢纽的丝绸之路,曾经塑造了过去的世界,并影响着当今的世界;希望通过这次讲座,能够让大家了解敦煌写本,认识写本与刻本的不同,激发大家对敦煌学的兴趣。
本期讲座是天一阁书院策划的“20世纪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系列讲座的第一讲。观众表示,“讲座很精彩,让我们知晓了敦煌写本鲜为人知的一些故事,感受到了敦煌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开放态度。敦煌写本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世界的精神财富”。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