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在思维中摆脱了城市的几何形状,意味着心灵开始疗愈在现实中自我的缺失,或意味着我们回溯人类历史,寻找另一种现代性。本质上,科幻是哲学,或者更精确的说,科幻在不断衍生中与哲学殊途同归,哲学亦然。无论是《黑客帝国》《三体》还是《黑镜》《流浪地球》,无论是影视,或者是其背后的小说,当下这个时代,科幻这个符号已经开始点亮我们的夜空,繁星闪烁。1月6日下午,浙江省作协会员,宁波市作家协会科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樊中泳做客宁波图书馆新馆天一讲堂,主讲“回归·宁波作家系列”2024年第1场“科幻小说中的哲学观念与未来之思”。
在本次讲座上,樊中泳分享了他对于科幻作品中哲学观念的独特见解。讲座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梳理科幻文学的发展脉络,二是提炼科幻文学几种典型主题,三是展望未来科幻文学走向,四是谈谈现在正在发生什么。环环紧扣,语言生动活泼,激发了与听众们的思考和探索。
科幻文学的历史脉络主要分为萌芽、起步、发展和繁荣阶段。以1634年开普勒创作的《梦》为例,书中讲到:“想象月球上的生命如何适应更长的昼夜更替,细致描绘宇宙飞行、极低温以及真空状态”,这是萌芽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之一。随后,各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代表人物和作品。从小说到漫画、电影,掀起科幻文学热潮。
随后,樊中泳为我们列举了科幻文学几种典型主题,他强调道,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诉求。这诉求分别是:追求世界的可能性和边界、寻求个体存在困境的疗愈、追求他者的和解与环境变换中伦理的顺利过渡、在“生活世界”里寻求哲学母题的破题。这让我们重新审视科幻文学背后的哲学之理,帮助我们超越现实限制,思考和掌握新知识、新观念、新价值。
未来之思与哲学观念的交融,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探未来科幻文学走向的窗口。在樊中泳看来,“科幻不是避难所”。我们需要回归真理和信仰、寻求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融合与更新、保持清醒和本身的力量。在高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科幻作品提醒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智慧和文化,以及对未来挑战的思考。
主讲人简介:樊中泳,浙江省第七批“新荷计划”作家、第五届“宁波青年文艺之星”、浙江省作协会员,宁波市青年文联理事、宁波市作家协会科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曾获首届“华语新声”科幻小说征文比赛金奖、第二届华语科幻文学大赛银奖、首届“贺财霖”科幻征文大赛铜奖、“於梨华青年文学奖优秀作品奖”等,著有《片屿集》。
(宁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