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中,经典如何绽放其深远的影响力?怎样看待经典、选本、教材之间的紧密关系?8月26日下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查屏球做客宁波图书馆新馆天一讲堂,主讲“阳明 安石”二王文化讲座系列第3场“王荆公与唐诗经典谱系的确定”。
首先,查屏球从经典、选本、教材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切入,为听众阐释了经典在文化记忆中的作用。经典被视为特定时期、文化背景下的优秀文学作品,凝聚了民族认同和文化合法性。经典选本的意义在于浓缩特定时期的文化精华,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经典教材则维系共同文化记忆,为古代书面语言的学习提供了重要工具。
其次,在书面语言与文化传承方面,查屏球指出中国书面语言具有与口语脱离的特点,以象形会意符号为主,实现了书面语言的地域脱离和表达方式的统一。古代书面语言的发展经历了贵族化到日常化的过程,从汉代以前的经典,逐渐转向类似口语的书面语言,唐代诗歌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再则,关于历代文化记忆的表达方式,中国历代文化观念倾向通过复古方式表达理想的文化观念。在这种文化理念中,唐诗被理想化为大唐盛世的象征,成为经典选本的载体,强化了对盛唐文化的记忆。名人的介入为选本确立起了影响力,其中王安石的作用尤为显著。同时,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得经典作品得以定型、传播,形成了经典的序列。评点化的批评方式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新了经典性选本的形式和批评方式。
最后,查屏球特别聚焦王安石与《唐百家诗选》的关系。虽然王安石在编撰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实际的主要工作由宋敏求完成。该书编撰的目的在于传承唐代诗歌的精华,尤其突出了一些较少被选入其他选集的诗人,成为后人文化的范本。尽管最初以宋敏求的家藏为基础,由于王安石的学术影响和变法精神,《唐百家诗选》逐渐与他的名字紧密联系,被视为王安石的著作。该书在南宋时期重新刊印,多次被用作教材,如丽泽书院编纂的教材,加强了对盛唐文化的记忆。此后,该书的影响持续蔓延,影响延伸到后来编纂的其他选本,如《唐诗绝句选》和《三体唐诗》。该书甚至在日本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用作诗歌学习的教材,对日本的诗歌传承产生了影响。
查屏球深刻呈现了王安石与唐诗经典的紧密联系,彰显了经典在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经典如文化的灵魂,经由选本和教材代代传承,不仅铭刻历史,更塑造了后人的思想与情感,将为经典传承与文化影响探讨增添了更深远的思考。
主讲人简介:查屏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李白学会副会长。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唐学与唐诗——中晚唐诗风的一种文化考察》《从游士到儒士——汉唐士风与文风论稿》《夹注名贤十抄诗》等著作多部,成果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上海市社科奖等。
(宁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