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如何守护好、传承好、发扬好这些名人文化,使其艺术不朽、思想永光、精神赓续?
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宁波市推出“传承名人文化,塑造城市精神”主题活动,拿出了一套使名人文化接续传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方案——设立宁波人文记忆传承保护基金。
此后,宁波人文记忆类历史档案的征集、陈列、研究,名人故(旧)居的保护利用,都将有一笔专项基金,解决名人资料无处捐、场馆建成不好运维的难题。
6月9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宁波主场活动——“宁波人文记忆传承保护基金启动暨宁波市文博空间创新运营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在莲桥街历史文化街区举行。
此次活动由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宁波市慈善总会主办。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夏丹荷,宁波市慈善总会会长陈云金,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郁伟年,宁波市文广旅游局局长、党组书记詹荣胜等领导出席了活动。相关承办支持单位、各区(县、市)文物部门及文博单位代表参加了活动。
名人馆“可持续发展”有多难?
屠呦呦旧居陈列馆
近年来,甬城历史文化研究院理事长徐晓东参与了多个宁波名人文化馆的设计和打造,包括慈城药商博物馆、谈家桢生命科学教育馆,位于莲桥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屠呦呦旧居陈列馆、孙传哲邮票艺术馆、卢绪章生平事迹馆。
其中,有非常成功的案例。比如,与孙传哲先生后人建立起稳定联系。2021年9月,孙传哲邮票艺术馆落成开放;2022年底,孙先生的家人又一次向天一阁博物院捐赠一批古籍、碑帖。孙氏蜗寄庐,是近代宁波著名的私家藏书楼,其藏书的“回归”,无论从价值上还是意义上,对宁波而言都举足轻重。
“复原”的蜗寄庐
也有不够成功的案例。场馆建成后,缺乏良好的运维,依赖政府补助,难以实现良性循环。这些好的和不够好的经验,都“逼”着徐晓东思考:名人馆建设,如何“可持续”?
有一些问题,在明面上可以看到。名人相关资料,如果要捐赠,捐给谁?博物馆接受捐赠有要求,必须符合“文物”标准,不“达标”不行;给档案馆,也有一套标准。以往存在这样的情况,后人捐过来的材料,“不收”或“收不了”。
另一个问题,是名人故(旧)居的拆迁。名人故(旧)居如果没被列入文保建筑或历史建筑,就不在保护范围内。保护赶不上建设,令人事后叹息。
这次,设立的“宁波人文记忆传承保护基金”就希望能解决这些问题。
传承保护基金如何破难?
卢绪章生平事迹馆内展陈
宁波人文记忆传承保护慈善基金,是由宁波市慈善总会和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共同倡导发起,由社会爱心机构捐资成立的专项慈善基金,旨在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慈善事业发展。
据介绍,基金将主要用于开展促进宁波人文记忆类的历史档案、文物文献的征集、陈列、研究;促进宁波名人故(旧)居的保护利用,名人文化、宁波帮文化、乡贤文化、红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播;促进宁波人文历史的知识普及,开展公益文化活动;促进宁波人文记忆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的维护提升和宣传推广活动。
屠呦呦旧居陈列馆内新设慈善咖啡
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夏丹荷表示,“宁波人文记忆传承保护慈善基金”的正式启动,是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通过这个平台,将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和慈善事业,必将进一步促进宁波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和名人文化的挖掘、传播。
6月9日启动仪式上,基金捐赠通道及首批10个公益募捐项目信息向社会发布。分别为李惠利故居展陈提升、潘天寿故居二期建筑维修、颜鸣皋院士陈列馆展陈更新、“王安石与五先生”艺术装置创作、余姚陈氏故居纪念馆展陈布置提升、“甬上寻根”公益项目、宁波名人文化资源库建设项目、沈光文纪念馆展陈提升、裘古怀烈士陈列馆后期维护、唐弢故居陈列馆展陈布置。
其中,宁波名人文化资源库包括名人档案的征集、研究、整理、保管及数字化建设;“甬上寻根”项目将为海内外宁波帮人士、侨胞、台胞及华裔在宁波寻找祖上陵墓、处理遗存事宜、整理家族文献等事宜提供服务。
了解具体内容或参与捐赠,可以在“甬城人文记忆”公众号,点击目录中的“慈善公益”进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