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又逢一年高考季,6月3日上午,“金榜题名——天一阁‘状元帽’手工菓子制作体验”活动在天一阁博物院如期举行。许多市民朋友们带着孩子相聚在天一阁状元厅,亲手制作一份“状元帽”手工菓子,体验南宋古法米糕的制作方法,一起祝愿高考学子们金榜题名。据悉,天一阁状元厅的主人是清代咸丰皇帝登基次年“壬子恩科”的状元章鋆,他也是宁波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
活动开始,“传统糕点”非遗传承人鲍继斌老师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宋古法米糕,首先为大家讲述了穿越800年的米糕历史溯源。鲍老师提到,中国吃甜点的历史非常悠久,到了宋代,因甘蔗种植和制糖法较唐朝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以糖为主料的甜食正式出现在了民众的餐桌上,各种糕点应运而生。其中,以大米为主要原材料的糕点成了两宋时期的流行甜点,例如糖糕、糍糕、蜂糖糕、小甑糕蒸、重阳糕等等,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历史悠久的“官礼茶食”和“嘉湖细点”。
作为古法米糕的传承者,鲍老师说到,古法白米糕,是根据宋代浦江地方食谱《吴氏中馈录》中的古方复原,是宋代皇帝御用的糕点。经过研究、琢磨、复刻、创新,他们已成功复原了多款宋式糕点的做法和味道。其中,一套独创的“谢师糕”吸引了在场朋友们的注意。鲍老师的“谢师糕”由唐诗中形容师恩的桃、李、春蚕、蜡烛,以及清代郑板桥诗中的竹,这五种意象组合而成。“谢师糕”源自唐朝的“烧尾宴”,是士子登科而举行的答谢宴会,后演变成谢师形式中的一种。
随后,鲍老师带领大家一起亲手制作手工菓子。这些手工菓子在食材和工艺选择上,传承了南宋古法的米糕和绿豆糕,口味有甜有咸,兼并南北差异。一拌、一揉、一捏、一压,寓意金榜题名的“状元帽”古法绿豆糕,寓意“好运连连”的古法米糕,还有各类花形的南宋小茶菓…… 独特的造型在指尖一一呈现。
活动接近尾声,现场的朋友们在体验手工菓子制作的乐趣之余,也感受到了中式糕点的文化魅力。现场的张女士说,“这次活动很有意义,在天一阁状元厅,我们体验了南宋古法米糕的手工制作过程,真的特别“沉浸式”!也希望今年即将高考的同学们都能考出理想成绩,旗开得胜,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