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竞渡
是端午节传统习俗
早在屈原之前
其实就已有竞渡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说
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
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
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
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
而咱们宁波出土的一些文物
羽人竞渡纹铜钺
1976年,鄞州区云龙镇甲村出土的战国羽人竞渡纹铜钺,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图像;北仑中国港口博物馆收藏的船纹青铜缶,在图案上与之遥相呼应;还有出土于和义路造船场旧址的唐代龙舟,现展示于庆安会馆,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龙舟实物之一。
这些舟船文物,上承井头山、河姆渡时期的舟楫文明,直接印证《越绝书》对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记载;下启宋元时期宁波发达的造船业、航海业,影响至今。
它们的存在,似乎在提醒我们,宁波有一个属于“越”的前世,水乡泽国,渺若仙境。
铜钺的出现至今是个谜
羽人竞渡纹铜钺,国家一级文物,是宁波博物馆公认的“镇馆之宝”之一。它大概成人的巴掌大,但地位很高。“学界对它的断代,一般说是战国晚期,至今2000多年。学者对铜钺图案的解释五花八门,但说它是‘中国龙舟文化之源’,总是没错的。”宁波博物院院长张亮这样说。
羽人竞渡纹铜钺,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符号”,线条寥寥数笔。器物通身一面朴素无纹,一面通体纹饰。有纹饰的一面呈“凤”字形,外围有一圈边框,边框最下面一道弯,用来表示一叶轻舟。舟上四人,侧身左向。铸造者用极其抽象的方式勾勒他们曲腿而坐的身体,每人手中均持一桨。
更独特的是他们的羽冠,翎毛方向朝上,轻微向画面的右方摆动,给人一种迎风向前的感觉。整个图案上方,有一对飞龙在天,身躯相向,龙头向上,尾朝内卷,卷出一种蝴蝶酥的感觉。
铜钺之上,头戴羽毛划龙舟的图景,一下把人类竞渡的历史,又向前划了上千年,它甚至还被用作北京申奥的依据,代表中国龙舟划向世界的舞台。
这件铜钺的发现完全是一次意外。1976年12月,云龙甲村公社的生产队员开挖河道,在石秃山旁的农田中,距地表2.5到3米深处,发现了这件铜钺。出土时,钺呈黄色,金光灿灿,好像自带“神性”。同时出土的文物中还有青铜剑、矛各一件,黑而发亮,唯独铜钺与众不同。
“据测定,这件铜钺的含铜量在93%以上,质地较软,与用作武器的青铜成分并不相同。无论是材质还是大小,都在提醒我们,它不可能是一件武器,更可能是一件礼器。”张亮说。
这件铜钺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至今是个谜。张亮结合地理环境给出了一些解释,“发现的地方,过去属于海湾山脚,是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从井头山、河姆渡一直到先秦,宁波先民一直差不多就生活在这种地方,面朝海湾,背靠山地,下水捕鱼,上山打猎,谷底耕种。“上面的纹饰可能模拟的就是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驾船出行。上方的两条龙,也有可能指向远方水面上的蛟龙,饱含神话般的想象。”张亮说。
遥远的相似性
铜钺太小了,容纳的信息注定有限。因为有限的信息,给解释它提供了多种可能。
有人从上面看到仿若楚国帛画般的天、地、人三界,天上是龙,中间是人,地即水面;还有人觉得那龙不一定是龙,可能是其他动物,毕竟是个简笔画。
更有意思的故事来自远方。当更多材料汇聚,人们发现,“羽人竞渡”的图样,不是独立出现的。
1983年,考古学家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墓挖出一件铜提桶,上面刻画着极其生动的“羽人船纹”,比鄞州铜钺更有“竞渡”的含义——它上面画了4条船,船上还有羽旌,人的姿势更神采飞扬;除了船和羽人,船身周围飞鸟、鱼、龟环伺,更贴近神话的气质。
南越王墓铜提桶
在越南北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东山文化中,“羽人竞渡”更可谓大放异彩。
越南清化省东山村有一件靴形铜钺,纹饰与鄞州铜钺如出一辙。下部都是羽人和舟,上方是几乎一模一样的两条夔龙,身躯相向,尾巴内卷,龙头向上。所不同者,是越南版的羽人把人的样子刻得很完整,如迎风起舞。这类人的模样,同岭南版的羽人接近。
越南清化省东山村出土靴形铜钺线图。图自张强禄《“羽人竞渡纹”源流考》
中国港口博物馆收藏的船纹青铜缶也来自岭南,下腹部四组“羽人竞渡”,手舞足蹈,形象生动。这件青铜缶是在广西出土的,后由港博征集。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鉴定,这件青铜缶被一致认为是研究楚文化与吴越、百越、巴蜀等地区的文化交流、相互影响的一件重要实物资料,被定级为国家一级文物。
船纹青铜缶
这些“羽人竞渡”相隔遥遥,很多问题,很难从科学的原理解释。它好像一个属于“越”的图腾,因越国战败,子民流散,一路南迁。
《越绝书》中,也曾提到越人有内越、外越之分,随海路外移。然而几千年前,他们是如何架着一叶小舟走到遥远的彼岸,我们亦不得而知。
霍金先生曾说,世间让他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羽人竞渡”指向的好像就是这样一种“相似”。当我们看到共同的标记,会想起同一个祖先。那个祖先生活的地方是个水乡泽国,来去随风,缥缈若仙。
唐龙舟的故事
唐龙舟的故事,距离“羽人竞渡”的年代,也有近千年。
这条龙舟发现于1973年,出土在宁波战船街距离江岸百米的淤泥堆里。
1973年唐龙舟发掘现场资料图
历经岁月的古船,除了头尾残缺,保存得相对完整。舟身总长度达到11.5米,宽0.95米,由一整条红松木制作而成。当年发现它的林士民先生说,说它是龙舟,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比例上看,制作该舟时,应不从装载量上考虑,而是追求速度;其首部位置所开五孔中,其中间一孔应为篙孔,后四孔是龙舟上部安系龙首等装饰件部位的卯孔;在舟体的两侧,还有17档长方孔,用长方形断面木贯穿其中,上置木板,“这个设施显然是竞渡者的位置,两舷伸出端当为划桨支托架安装处”。
这艘唐龙舟展示于庆安会馆
根据与龙舟一起出土的越窑青瓷年代判断,这艘龙舟的年代大约在唐大中年间(847-859),说明唐代明州已有划龙舟习俗。
唐代龙舟,扬州博物馆也有一条,比宁波的更完整一些。1960年出土在扬州市邗江区施桥乡夹江内,船长13.65米,宽0.75米,内深0.56米,用整根楠木制成。
6月18日,第十五届“我们的节日 端午看云龙”宁波市龙舟竞渡在鄞州区云龙镇举行 胡龙召/摄
我国各地都有龙舟竞渡活动,古代典籍亦不乏记载,但作为实物而保存下来的龙船则极为罕见。同样是唐代的龙舟,同样指向竞渡文化,分处江浙的两条龙舟好像也在时空中遥相呼应。
从“羽人竞渡”到唐龙舟,他们共同指向劈波斩浪、奋楫扬帆的古老精神,自千年前就在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