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座,左琴右书。天一阁里藏书,藏画,也藏古琴。一方桐木,七根丝弦,寄予着文人雅客的情怀理想;心造虚无外,弦鸣指甲间,熨帖着上千年的人文积淀和文化品格。中国古琴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今年刚好20年,天一阁博物院邀请到当代古琴泰斗吴文光做客“天一阁书院·国学堂”,讲述古琴音乐文化的前世今生。
5月3日上午,伴随着青年古琴演奏家孙昊鹏演奏的《广陵散》气势澎湃的悠悠琴声,国学堂讲座《琴学漫谈》在天一阁状元厅正式拉开帷幕。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拨弦乐器,位列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吴文光说:“天一阁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听闻天一阁里藏有明代孤本《浙音释字》琴谱,今日有幸在天一阁与大家探讨琴学,我想把已故古琴家许健先生据《浙音释字》琴谱打谱的《大阳关》琴歌录音送给天一阁,这是目前唯一可以听到音响的一段录音,非常珍贵,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古琴爱好者能把天一阁藏的这本琴谱打谱创作出来。”
古琴为什么需要打谱?吴文光介绍说我国最早的古琴谱是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目前发现最早的就是收藏在日本东京博物馆里的唐代手抄卷《碣石调·幽兰》,据说是唐朝时期传到日本的;唐代中期古琴家曹柔发明了古琴减字谱。减字谱的出现使得中国的古琴音乐成为人类音乐文化遗产中最丰富、最古老、最珍贵的一部分。古琴记谱称为“指位谱”,按音位置作标记,记录节奏不详细,演奏家有相对自由的演奏空间,这是古琴艺术发展的基础,使其得以形成丰富多彩的古琴文化遗产;“打谱”是利用左右手指法对谱打按,打谱的过程首先要考证琴谱文化背景,参考自身情况选择一个版本,然后立意,演奏时需要全情投入,言之有物。
古琴的创造力在哪里?讲座现场,吴文光结合多年从事古琴创作和教学的经历,谈了谈如何用古琴创造出符合这个时代的艺术表达方式。吴文光认为古琴艺术在现代社会需要用现代、流行的音乐技法诠释古曲和古乐,他提出了“古琴述作”的理念,即以一个原创或前创作品为范本来进行音乐上的阐释以形成一种新的版本,并希冀古琴爱好者推陈出新,使用不同的“述作”方法,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古琴曲。
讲座最后,吴文光从功能论、认知论、范畴论、本体论等方面向现场观众简要讲授了琴论知识,希望本次讲座能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广中华传统音乐艺术,做出应有的贡献。现场互动环节,吴文光对现场观众提出的古琴传承、创新和推广等问题做了详细解答。讲座现场气氛热烈,观众热情高涨,不时传来阵阵掌声。
吴文光,首批国家级古琴非遗传承人,虞山吴派最具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琴会荣誉会长,中国音乐学院著名教授;长期从事古琴演奏和音乐史方面的教学工作,六十年来集演奏、创作、理论、教学于一身,在国内外享有盛誉;2016年荣获中国琴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2021年荣获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民乐艺术终身贡献荣誉称号”。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