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部门动态
  • “文砚在甬——历代铭文砚展”在天一阁云在楼开展[图]
  • 阅读:
  • 时间:2023-04-27 17:21
  • 来源: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乌莹君
  • 4月26日,“文砚在甬——历代铭文砚展”在天一阁云在楼隆重揭幕,展览臻选高古、明清、当代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铭文砚85方,着重展现历代砚铭、砚雕所承载的文心、文脉。

     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中最具代表性的、流传最广泛的、保存状态最好的、完整成系列的载体。《西清砚谱》有云:“古今佳砚,固贵质美工良,而鉴赏品题,因人增重。”此次展览名“文砚在甬”,其中“文”字,既指“砚文”,又有“纹饰”之意。砚铭是砚台的身份证,往往又是历史的缩影。镌刻、雕刻在砚上的文字、符号、线条、图案,体现出不同时代不同的经济政治和人文风俗。砚铭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与砚雕艺术相互成就,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砚铭文化。

    砚台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石质研磨器。汉代是中国砚文化的起源时期,在本次展览中有两件汉石砚。其中一件反面镌刻使用者的名字“程耐”,反映了早期的砚台和铭文的形制。

    端砚、歙砚、澄泥砚、洮河砚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其中以安徽的歙砚和广东的端砚为首。砚的用材广泛且品类繁多。历代曾有过石砚、陶砚、玉砚、瓷砚、铜砚、铁砚、砖砚、瓦砚等,这些砚材在本次展览中均有呈现。

    宋代是文人生活沙龙雅集化、审美追求极致化的开端。砚是案上之宝,就不能是简单的一块石头,要有许多艺术元素与之匹配。从宋代到明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使砚的风格也呈百花齐放的状态。在这一阶段,制砚、用砚、考砚、赏砚、玩砚、制谱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此次展览中,有一方元代歙砚十分夺人眼球,砚台的花纹色彩斑斓,上有金星、金云、银星、银云、梅纹,如波光粼粼的湖面,韩天衡老师在侧面刻了杜甫诗句“波涛万里堆琉璃”,与砚台上的景象相契合。

    从清初到民国,这是砚艺的“鼎盛期”。砚文化在宋、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更加美轮美奂。文人制砚、书刻铭文之风日盛。在展览中,有众多该时期的书画砚。如乾隆时期大才子袁枚的端砚、张叔未铭阮元的砚、清初大画家吴历的澄泥砚、清初词界领袖朱彝尊铭文的洮河佳砚、晚清民国时期的艺术大师吴昌硕刻的大西洞包袱型端砚(沈石友原藏)、“西泠八家”之一黄易的“虾头红”澄泥砚(砚背画了自己的小像)等等。还有一方“麻子坑蕉叶纹双清馆度曲端砚”,由大文人冒广生、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溥侗铭、周錬霞绘、徐孝穆刻,四位名家共同完成。

    本次展览策展人表示:“天一阁是我们中国著名的藏书楼,是文脉相传的一个文化宝地,这次特意精选有铭文的砚台,重点展示其背后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希望当下的年轻人把中国的砚文化继续更好地传承、发扬下去,保持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

    据悉,此次展览是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十周年系列展之一,由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和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联合主办,宁波韩天衡文艺大师工作室、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上海百乐雅集艺术中心、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承办。

    在展览期间,主办方将邀请上海博物馆著名砚台专家华慈祥做一场专题讲座。在“5·18博物馆日”当天,天一阁博物院还将面向公众举办一场“见影——砚台铭刻与拓墨展示体验活动”,邀请专业刻砚、善拓者现场演示砚台的铭刻与墨拓过程,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砚文化进一步走向社会大众,参与者们可以近距离欣赏“砚”之“妍”,体验“拓”之“趣”。展览将展至6月19日。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