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食物始终牵动着无数人民的心弦和味蕾,是时代文明和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4月15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副系主任、文化和旅游产业管理MBA项目学术主任吴茂英做客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从管理学角度谈中华传统饮食非遗的创新性发展。
讲座开篇,吴教授介绍了饮食非遗活化,其包括小吃大情怀、小吃大文化、小吃大格局、小吃大产业以及小吃地域化。同时,传统饮食非遗化的挑战也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品牌意识薄弱,品牌形象有待提升;其次,文化理念浅薄、文化底蕴有待融合;第三,创业主体弱小,企业领导品牌缺位;以及品质差异显著,标准化建设有待深化。
接着,吴教授谈到了两大中华传统饮食非遗的创新性发展——缙云烧饼和威酱。她阐述了品牌生命周期理论,在导入期时,品牌随产品进入市场,此时品牌一无所有;待进入成长期后,产品销售迅速增长,而品牌也具有一定附加值;直到成长至成熟期,产品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忠诚客户。缙云烧饼不仅打造了大产业,并且带动了大增收、铸就了大品牌。年产值从4亿元攀升至27亿元,并带动菜干、烧饼桶等基地化建设,实现“一业兴百业”。值得一提的是,依托烧饼师傅培训,缙云助力南江县顺利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
随后,吴教授讲述道,威酱是有历史文化、有乡愁、且有群众基础的产品,酱产品在威坪有很广的消费市场。除了当地家家户户能卖酱,还可以帮助带动百姓种黄豆、种辣椒等,增强产业带动性。我国辣酱消费人群6.5亿,近十年辣酱企业数量增长了近10倍。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年轻消费者在酱料选择上同样呈现出需求多样化、场景多元化的特征。
不难看出,传统饮食非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连接着大量的中小微企业。而区域品牌打造是传统饮食非遗活化的重要抓手,区域品牌打造过程中要坚持多主体共生、激发、增强民众的内生动力。传统饮食非遗文化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需要文化挖掘、品质改良、IP运营等现代运营思维。
主讲人简介:吴茂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副系主任、文化和旅游产业管理MBA项目学术主任、博士生导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活化、乡村治理及乡村旅游、文旅小微企业成长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2项,浙江省文化工程重点项目1项,在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Tourism Manage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旅游学刊》等国内外高质量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享有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浙江大学2021年度工作生活兼顾型先进个人、中国旅游研究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Tourism Studies, IACTS)2020年度杰出青年学者(Outstanding Young Scholar of IACTS)等荣誉。
(宁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