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乡约·博物馆 ④|王升大博物馆:传承百年的家族秘密,就在多一点的“升”字里[图]
  • 阅读:
  • 时间:2023-04-12 14:35
  • 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
  • 在海曙区高桥镇新庄村的小巷深处,有一座仿古风格的三层建筑,青砖黛瓦,檐角高翘,颇具江南韵味,门楣上高悬一块匾额,上书“王升大博物馆”。不过,与外观的典雅不同,这家博物馆内的展陈却充满了浓郁的“烟火气”,满目农家劳作家什。

    “王升大”是浙江老字号,祖业是米店,始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当年“王升大”的创始人王兴儒在横街镇凤岙老街办了“王兴记”米号,因“升大米足,老少无欺”,被人们称为“王升大”。2013年,“王升大”第四代传人王贤定在生产基地建起了王升大博物馆,占地近6000平方米,向人们“实景式”地展现了浙东一带传统的农耕文化。

    9.jpg

    王升大博物馆正门

    进入博物馆一楼,首先看到的是王记米店的模拟实景。柜台内塑着三个人物,穿着马褂的掌柜、葛布长衫的伙计、衣衫褴褛前来购粮的穷苦人,正是还原了米店当年交易时的场景。柜台中央,有一只刻写着“王升大记”字样的米升子,这个“升”字一竖上还加了“一点”,成了一个“错别字”。

    11.jpg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旧时粮米交易时,掌柜会以大拇指按住米升子,将高出米升子部分的米用米尺划掉,这样,每升子要多赚顾客一个大拇指的米量。但深知穷人生活艰难的王兴儒却嘱咐伙计,凡买一升、两升的,大多数都是买不起成斗米的穷人,如果遇到这样的顾客,量米时一定要多留一角,让利于人。

    继续往前走,是稻米粮油的加工工艺展示厅,设置榨油坊、碾子房两大区块,陈列着旧时榨油、碾米流程中必需的器具,并配有图文介绍。例如有一个工具叫木砻,形状似磨。旧时没有碾米机,要把稻谷脱粒成米,就是用木砻来完成的。木砻一人就可使用,市民还可以现场体验一下旧时碾米的过程。

    12.jpg

    博物馆二楼,是农耕文化展示厅。展厅墙面上绘制有二十一张清代《御制耕种图》,把耙田、耘田、插秧等耕种流程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展厅内还陈列着筛谷用的风箱、盛谷的箩筐等各种日常农具。这些实物展示和图文说明,演绎了旧时浙东一带的农耕文化和生产习俗,也提醒着人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13.jpg

    博物馆三楼叙述了这个老字号百年变迁的历史,通过王氏入鄞、创建“王升大”、家道中落、重振“王升大”四个版块介绍。

    14.jpg

    王升大博物馆负责人介绍,馆内的藏品都是时光的见证,而真正“镇馆之宝”,则是“感恩土地,珍惜粮食”的精神。除馆内展陈外,近年来,博物馆还通过开设实践体验课程,举办时令米食体验等系列主题活动,走进学校、社区、文化礼堂,进行米食现场制作及非遗互动展示等,将农耕体验、休闲农业和文化创意有机融合并发扬光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