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点要闻
  • 古韵“甬”传!宁波非遗戏剧集中亮相[图]
  • 阅读:
  • 时间:2023-03-02 10:05
  • 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
  • 2月28日晚,由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宁波市甬剧团和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古韵甬传”宁波市非遗戏剧展示专场活动在天然舞台举行。

    除了甬剧、姚剧、宁海平调这些观众相对熟悉的剧种,北仑响器木偶、宁海乱弹、象山高塘提线木偶、象山三角棣紫云乱弹、宁海三坑调等较为小众的省市级非遗剧种也登上舞台,展示出宁波地方戏曲剧种的多样性与非遗之美。

    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演出旨在为我市非遗剧种提供一个集中展示的舞台,这也是宁波国家级、省市级非遗剧种首次齐聚一堂,展现出精彩纷呈的面貌。


    难得一见的非遗剧种都来了

    当晚演出在热闹的跑马灯中开场,率先登台的是北仑响器木偶《踩街》。响器木偶相传于100多年前由高跷演变而成,在每年元宵节、二月庙会中作巡游演出。

    跑马灯

    响器木偶表演

    据北仑郭巨文化站负责人邱红介绍,响器木偶源自郭巨元宵节踩街习俗,所谓“响器”,是指每个偶人手上都拿着锣钹鼓等乐器,表演人在行走时拉动绳子,木偶人会自动敲打,乐器齐鸣,十分热闹。这项技艺2015年被列入第四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海乱弹是另一个较为少见的剧种,和响器木偶属于同一批的市级非遗。当晚,宁海下金乱弹剧团带来《唐王征东·游凤凰》一出,讲的是唐王李世民御驾亲征,路过凤凰山,与众臣同乐的故事。

    宁海乱弹《唐王东征》

    宁海乱弹以唱平调、三坑调和乱弹为主,是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其主题基本上都是“家国天下”,歌颂忠诚、善良,最后以大团圆结局。乱弹剧本多数只有纲目,没有具体台词,演员知晓剧情梗概,可以自由发挥。

    宁海下金乱弹剧团演员邬巧尔介绍,该剧团成员基本都由下金村村民组成,因为热爱乱弹,这也可以说是一个“戏曲村”。“我们常演的戏有《龙虎斗》《硃砂球》《闹九江》《杨家将》,基本上都是讲精忠报国的戏,表现有宁海特色的家国情怀。”邬巧尔说,近些年,也有隔壁村的乱弹爱好者加入,整个区域因为乱弹“很有凝聚力”。


    象山紫云乱弹一年演出200多场

    当晚专场,象山来了两个剧种,分别是高塘提线木偶和象山三角棣紫云乱弹。

    象山高塘提线木偶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演出的是《蝶花峰》。短短十多分钟的戏里,蝴蝶精、包拯、红孩儿、观世音轮番出场,呈现了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故事。

    象山高塘提线木偶表演

    传承人李素琴说,提线木偶是她家中三代祖传的技艺。当天的另两位表演者李彩娥和王永芬,分别是她的姐姐和嫂子,可以说“一家人守护了一种非遗”。

    在李素琴看来,提线木偶不是冷冰冰的人物道具,承载了一家人对艺术的热爱、坚持与信仰。“爷爷和父亲用一生精力把提线木偶技艺传承下来,我十几岁就开始学了。当时条件很差,父亲把曲谱写在门板上,我到现在学演了几十年。”让李素琴高兴的是,“现在十几岁的孩子也在跟我们学,只要有人学,这门技艺就有传人。”

    象山高塘提线木偶表演

    象山紫云乱弹源自新昌,由当地的坐唱班发展而来,有班主从《偷桃》唱词“身躯飘飘,身穿紫云宵”中摘取“紫云”两字为班名,故名紫云乱弹,2018年列入第五批宁波市非遗名录。其唱腔高亢、激昂、悲壮,表演以打戏为主,粗犷有力,场面盛大。演出的剧目和宁海乱弹相似,多表现家仇国恨,宣扬是非曲直、善恶终报的价值观,具有农民艺术的特色。

    当晚他们演出的是《龙虎斗·叹营大斗》,讲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负责表演的象山紫云乱弹剧团团长、非遗传承人钟维行表示,该团每年演出多达200多场,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乱弹剧团。

    象山紫云乱弹《龙虎斗》


    宁海三坑调与平调压轴

    宁海非遗剧种三坑调和平调当晚负责压轴。

    三坑调演的是《三窃桃》,源于东方朔偷桃的传说。宁海三坑调市级传承人、东方朔的扮演者麻月娥介绍,三坑调主要分布在宁海桑洲、岔路等西乡区域。发源之初因其主演木偶戏,又称天子骸班,迄今已有140多年历史。麻月娥是桑洲麻岙人,年轻时是麻岙剧团的知名丑角,如今,她已是三坑调第六代传人,因为喜欢而坚持。

    麻月娥(右)饰演的东方朔

    三坑调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有坐唱、舞台表演等,唱腔高亢圆润,曲牌种类繁多,后场用锣鼓引板配合,帮腔强劲有力,声音婉转悠扬,于2018年列入第五批市级非遗。

    宁海平调与甬剧、姚剧对观众来说相对熟悉,也是宁波三大国家级非遗剧种。当晚薛巧萍与吕亚娜带来了平调《李慧娘·见判》,包含耍牙表演;贺磊、张尤佳带来甬剧代表作《半把剪刀·宴夜受辱》片段;姚剧演出的是章旺和沈迎湾的《双推磨》。

    观众相对少见的是姚北滩簧,这是姚剧的前身,也是2012年的第四批省级非遗,当晚演出了传统老戏《陆卖饼》。慈溪市坎墩姚剧团团长陈红亚表示,姚北滩簧与姚剧同源同种,形成于17世纪中叶,发祥于以现慈溪坎墩街道为主的姚北一带,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姚北滩簧内容以家庭生活戏为主,有时为了逗笑观众,还会穿插一些方言俗语,幽默诙谐,具有浓重的乡土味道,很接地气。

    姚北滩簧《陆卖饼》在演出中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非遗戏剧存在演员流失、观众萎缩等问题。近日,文旅部正式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要求非遗戏剧和旅游深度融合,增强表演艺术类非遗的生命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