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中国之声》人物专栏《你的样子》播出《锣鼓响起来,大戏做起来,他们终于守到春暖花开》,报道了北仑民营越剧团——大碶鸣凤越剧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守候春暖花开”的故事——
疫情期间,戏剧、相声等演出行业受到不小冲击。但只要心中有热爱、有坚持,总能闯出一片天地。
今年春节,北仑鸣凤越剧团的锣鼓再度响起,62岁的团长曹丹凤说,他们终于守到春暖花开时,她也将继续在舞台上把越剧传承下去。
自大年初二开始,鸣凤越剧团应邀参加北仑海天文体中心的文艺汇演,连做三天大戏,上演了《玉蜻蜓》《一缕麻》《王老虎抢亲》三个剧目。此前几年因为疫情原因,剧团一直没有做过大戏。重新走上舞台,演员们都有些激动。让团长曹丹凤骄傲的是,三年来,剧团的演员几乎都在。说要演大戏,大家一呼百应。三天大戏演下来,不仅是看戏的观众过瘾,演员们也直呼过瘾。
曹丹凤嗓子好,学过声乐,从小喜欢越剧,对《红楼梦》《碧玉簪》《梁祝》百看不厌。43岁那年,她拜师学艺,登上舞台,从观众变成了票友。53岁那年,曹丹凤拿到长三角越剧票友大赛的金奖,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随着身边“爱越”之人越来越多,成立一个剧团,也从她的梦想照进现实。
北仑大碶鸣凤越剧团成立于2018年。办剧团要有启动资金,你1万、他5千,成员们凑了3万多元。如今,剧团有53位成员,有乐队、有演员,还有后勤保障团队,在民营剧团中规模不算小。对于剧团,团长曹丹凤有明确的目标:“有必要的道具、服装,演员也越来越多了,我们就准备排大戏,带大家走一条正规路。”
为达成这一目标,曹丹凤请来梅花奖得主张小君老师担任剧团的艺术总监,还积极地派优秀演员去省里、市里上培训班。日常,只要村里的老人们想看戏,她就搭台唱戏。
越剧发源于浙江,是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活”文化。但近三年来受疫情冲击,剧团的生存发展受到极大挑战。但每次演出结束,戏迷们对演员表演的肯定,都让她觉得不能放弃,要留在舞台上。
2021年开始,曹丹凤首次尝试“直播”:“我们在红桥上面拉起横幅,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欣赏,直播间里也吸引了很多戏迷观众,当时我们也挺开心的。慢慢地,我们团里的演员也开始直播了,为了直播肯定要学很多段的越剧唱段,所以一边学越剧唱段,一边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直播间里固定粉丝多了起来,越来越热闹。大家会在直播间里聊戏剧知识,讨论角色和装扮,偶尔也谈些生活中的家长里短。但曹丹凤始终认为,对演员来说,最好的状态还是应该留给舞台。在直播间虽然能和其他演员连麦,但无法完成整本大戏,也无法感受舞台的灯光,无法享受一整晚只演一个角色的快乐:“今年春节的演出不仅仅是对我们演员,对于整个团队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因为美好的演出季到来了。直播我也会继续做下去,除了演出之外,我想我今后也会多一份传播越剧的责任。”
这两年,曹丹凤作为北仑区文化加油站的一名戏曲老师,走进“假日学校”授越剧课,从念白到练习手势、身段,非常有耐心。孩子们也兴趣浓厚,学得津津有味。闲暇时,她还在北仑区老年协会给热爱越剧的老年人表演,用自然真实的嗓音起腔,让现场观众切实感受到越剧的独特魅力。
越剧在宁波北仑村村有舞台,场场有观众。北仑区每年会安排专项经费“送戏下乡”,并实现“你点单我配送”的方式提高供需的匹配度。北仑区文广旅游局公共服务和文化遗产科科长朱静介绍说,正常年份当地政府每年要采购400多场越剧,加上街道、村社区安排的惠民演出,年演出场次达到七八百场。“相信民营越剧团会在乡野舞台上舞动着水袖,悠扬着雅韵,书写新的传奇。”
(北仑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