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下篇》曾以“主之以太一”论述老聃之学,太一与道的关系是先秦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如何理解老子的道与德是关乎《道德经》的根本问题。2月12日,天一讲堂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陈贇带来讲座——《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和大家共同思考《道德经》中对“道”的论说。
陈教授首先讲了轴心突破与观看《老子》思想的位点,世界文明的视域中,孔孟老庄的时代,被雅斯贝尔斯等称为“轴心时代”,人们开始意识到整体存在、自身和自身的界限。精神突破的担纲者们面对无底深渊寻求解脱和救赎。他们在自我存在的深处(同时也当是高处)和超越的明晰性中,体验到了自身存在的绝对性,从而带来对能力边界的突破。孔老等所在的周秦之际,发生了“治出于一”到“治出于二”的格局转换。《老子》对于道的思考,已孕育着对宇宙论秩序的突破。老子自隐无名的隐君子,不太可能在人间建立教学共同体,未能开出治出于二的格局,但他以个人的识见冲破三代的宇宙论秩序。
随后,陈教授提到了从宇宙内最高事物到世界的根据:对宇宙论秩序的突破。老子的道已经从宇宙内最高事物转变为宇宙及其天地万物的根据。这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道被形上化为根据。它不再是宇宙内最高事物,道物之辨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论题,这一论题的重点,就是揭示道不是宇宙内的事物,哪怕是最高事物。当道成为世界的根据时,本来曾被视为万物父母的天地也被视为物之大者,道却不同于天地。在《老子》中,道与天地被区别开来。道被譬喻为谷神、玄牝,被视为天地的根基。
接着,陈教授引出了太一、整体、根据、法则:道的多重内涵。作为世界整体的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世界整体的存在方式或运作方式深刻地影响制约了整体内每一个事物的生存,但就世界整体而言,则是绝对待的。一旦落入事物及其彼此关系的范围之内,才有对待、矛盾、张力等问题,但就世界整体自身而言,则无此类问题。但世界整体毕竟是人物所构成的,人物各有其存在方式,各有其特定的具体存在法则(理),而道作为整体就是统摄所有这些不同的存在方式的根本原理。在老子思想中,太一或大道意味着道之本然或道之自然,它并不从对某一宇宙内事物的显现的视角出发而被讨论,它是显现的界限,也是道之开显的原初始点。
通向道的进路是什么呢?尤其是当我们到了无名无形的时候,名形显然在此失去了意义。老子的回答是德。道生而德养,使万物自己成就自己。道的作用在于创生,但由于道自身的无为,其创生万物很大程度上是引导万物自生。对道而言,德是发用、流行或作用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从无名到有名的过程,是从混一的泰初到各正性命的必由之径。从人而言,只有通过德,才能入道。只有通过德,道才能落实,化为生命的内在部分。德,即得,人之有得于道,即有获得性感受,是道的受用。
最后,陈教授讲到了老子哲学中的“玄德”和“上德”。玄德既是道的品质,又是道的人格化身圣人的品质。上德则是人在修德入道的过程中,德的两个层次。玄德是道与体道的圣人所可有的,但上德却是人人可以有的。有德而不自居以德,即庄子所谓的支离其德,或不临人以德的意思。
嘉宾简介:陈贇,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中国联络人,中华孔子学会船山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兼任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著有《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中庸的思想》《自由之思:庄子逍遥游的阐释》《庄子哲学的精神》《周礼与家天下的王制:以
(宁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