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部门动态
  • “教科书级别”青铜重器首次在甬展出:198件/套珍贵文物共绘古代中国文明华章[图]
  • 阅读:
  • 时间:2023-12-07 17:11
  • 来源:宁波博物院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项聪颖
  • 12月5日起,宁波博物院携手上海博物馆,推出“古代中国文明展:礼制·信仰·多元性”特展。本次展览作为宁波博物院跨年大展,以上海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为主,全面展示中华文明不同区域所发展出的多元文化面貌,以及各文化间的互动交流,以丰富的展品、具体的物质证据深刻阐述了史前至两汉时期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性。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3月3日。

    _U8A7272.JPG

    当天上午,在宁波博物院举行了展览的开幕仪式。上海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万春,宁波市文广旅游局副局长陈彩凤,原宁波市文广旅游局副局长、宁波博物院第一任馆长孟建耀,宁波博物院院长张亮,副院长李军出席。

    _U8A7392.JPG

    青铜器重镇,离不开这位宁波人

    上海博物馆是收藏中国古代青铜器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包含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的各时期青铜器,其中不乏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铭文和传世青铜器名品的,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套体系全面、种类完备的文物藏品,素有中国青铜器“半壁江山”之称。

    而上海博物馆之所以能成为收藏中国青铜器的重镇,一位宁波人功不可没——他就是上博的老馆长、著名青铜器学者马承源。马承源是宁波镇海人,主要从事青铜器、简牍研究和鉴定。多年来经他之手,为国家抢救了大量珍贵文物,仅在香港就收归青铜器、石刻、陶瓷、玉器等300多件流散文物。

    本次展览遴选上海博物馆藏精品,藏品时间跨度长、门类丰富、器型多样、规模庞大,这也是上海博物馆所藏青铜器精品首次在宁波进行规模性、系统性展出。

    让文物说话,多维度讲述中国故事

    本次展览共计展出文物198件/套,以青铜器为主,兼有良渚文化玉器、商代甲骨刻辞、战国钱币以及多件汉代陶器、木器等。本次特展跨越多个文物门类,在“古代中国文明”这一核心主题下,讲述“中国故事”,引导观众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重要特质。

    本次展览的四大板块,维度多元,结构完整,如“王权国家”版块,从龙山文化到青铜礼器,反映出神权、军权、王权等维护社会等级制度规范的礼制及象征文明指标之一的手工业专门化。 “器以藏礼”版块,从国家性的大型祭祀典礼,到日常生活的祭礼、婚礼、 宴飨礼、 盥礼等,由上至下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礼制规范和生活形态;“字里乾坤”版块,从史前刻符、商周甲骨、金文、战国玉版,直到秦汉篆隶钱币刻石,回溯了中国文字诞生与早期发展的脉络;“生死崇拜”版块,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延伸至古人的生死观和丰富的丧葬文化,最终以祭祀禳灾、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灾异占祷”章节收尾,结束这场瑰丽的古代文明探索之旅。

    重磅展品云集,尽显国之文化瑰宝

    本次展览所展出文物,无论从规模、数量和展品等级及学术价值上,都堪称“重磅”二字。如国家一级文物西周员方鼎,秦二世元年为重申度量衡政策而发布的诏书——秦二世诏版,纹饰华丽繁复、造型略显可爱的青铜戈鸮卣等都是本次展览的必看展品。

    展厅中比较亮眼的一组变形蟠龙纹鼎,五件鼎形制、纹饰相同,尺寸依次递减,实证了周代的“列鼎”制度,鼎数越多,所用者的身份地位越高。该组展品常年在上海博物馆老馆的固定陈列中展出,这次能来到宁波,机会十分难得。

    除却极高的学术价值,文物的艺术价值也令人瞩目。在展览中,可以看到诸多纹饰精美繁复、制作考究的展品,其中东汉长宜子孙连弧纹镜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审美与技艺。这面铜镜为圆钮,柿蒂形钮座,钮座间有铭文“长宜子孙”四字,生动唯美,更令人称奇的是,它历经近两千年依然光可鉴人。另外一件东汉鎏金龙纹镜架,通体鎏金,弧形的凹槽用于承托铜镜,镜架与铜镜完美匹配,既实用又美观,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本次展览难得地将“铜镜+镜架”全套一同展出,让观众能够从中窥见古人真实的生活场景。

    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本展通过一件件浑厚凝重、历久弥珍的国之重器,向观众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脉络的窗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伟大的文明,往往有着悠久历史的酝酿与沉淀,本次展览,正是一个深刻的历史观察口径,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层面特征;它也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演进的实证,是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的星火光芒。百年前,无数的人守护文物、百年后,也将有更多的人赓续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明。

    (宁波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