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重生与涌现“相遇”,美术馆又见精彩当代艺术展[图]
  • 阅读:
  • 时间:2022-09-05 15:31
  • 来源:甬派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陈青 徐良
  • “重生:梅法钗艺术展”和“涌现:李天元绘画展”在宁波美术馆举行开幕式。

    “思者无域,行者无疆。李天元和梅法钗多年来从不同的场域突入,上下求索,其各个创作阶段,无论是视觉的千般‘涌现’,还是材料的涅槃‘重生’,都注重体现思想的演进和引领,看重观念的创新和表达,这也正是当代艺术的价值所系。”

    今天(9月3日),“重生:梅法钗艺术展”和“涌现:李天元绘画展”在宁波美术馆举行开幕式,策展人,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杨劲如是说。

    展览现场。

    作为宁波美术馆年度重点展览,此次展出梅法钗大型装置和绘画作品约20件,李天元绘画作品近80件,大多为两位艺术家近几年的创作。李天元与梅法钗艺术的相同之处,在于二人都不拘泥于艺术的种类来表达自己。他们的作品都是在用东方的艺术语言,诠释各自对于生命这个宏大主题的思考。同时,他们又各有自己的表达,梅法钗作品偏向于物质性的表达,而李天元作品则倾向于精神层面的表达。

    杨劲说,两位艺术家共事于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合力构筑起一个全新的艺术教育生态,在他们的倡导和实践下,创新成为师生们的普遍认知和创作态度,他们赋予艺术教育更多的想象与可能,这也是他们在艺术领域更广义的贡献。

    展览现场。

    梅法钗先后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长期从事艺术创作和教学、科研工作。

    梅法钗开展绘画、陶艺、雕塑等多种媒介的艺术创作,特别是在装置艺术创作上不遗余力。他的木炭装置作品,原料来自木料燃烧后的残骸,这种熊熊燃烧带来的震撼,以及木炭所带来的惊人意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展览学术主持王春辰认为,梅法钗的装置艺术显示他善用材料,借材料重塑着艺术的基底语言。其围绕木质材料着力于表现生命感悟,具有一种悲怆的意味。比如展出的《祖先》《理想者》等,用了烧焦的木桩、灰炭,这些作品由重生而来,人物没有细节表达,但却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无言的震撼。

    市民在参观。 

    李天元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壁画系,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早期的油画作品,透露着典雅、细腻、丰富,具有欧洲古典绘画的韵致,也颇得东方美学神态。2001年李天元开始创作艺术与科学相关作品,曾与中国科学院卫星所、化学所合作创作“李天元肖像”参加首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并获国家评委提名奖,是国内最先使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之一。他用“涌现”来阐述自己的近期绘画。

    王春辰认为,李天元几十年的艺术之路,是在变与不变之间行动着,穿越不同的媒介,思考着绘画、科技、思想之间的重叠矛盾关系,不断探索、改变、生成自己的艺术方式、艺术创作。

    本次“重生”和“涌现”展,均将持续至9月21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