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逐梦水陆考古三十年 ——王结华同志先进事迹[图]
  • 阅读:
  • 时间:2022-09-22 16:16
  • 来源:凤凰新闻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
  • “朝发白露雾迷峡,暮归野径夕阳斜。秋风茅草芭蕉树,断壁残垣谁人家?长向荒野觅古迹,时待地底现奇葩。苦乐酸甜寻常事,暮暮朝朝少闲暇。”这是20年前王结华带队参加三峡全国考古会战时的随兴之作,也是他30年来真实的工作写照。

    对出水文物进行科技检测

    考古工作者仿佛苦行僧,长年累月转战于野外、水下,幕天席地,风餐露宿,其间酸甜苦辣,如人饮水,冷暖惟有自知。对于这份许多人视为畏途和冷门的工作,王结华却因为热爱着,而一直坚守着。1970年出生于安徽怀宁的他,自1992年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分配至江苏镇江、2003年人才引进到浙江宁波以来,已在水陆考古一线坚守了整整30年,体现出一位真正考古人的境界、一份深沉的情感和一种人格的魅力。

    矢志不渝,水陆考古献青春

    30年来,王结华的考古之旅涉足江苏、上海、重庆、浙江、湖北、北京等地,特别是在宁波,他几乎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踏遍了这里的角角落落。无论是城市,还是村镇,是在野外,还是水下,他以自己矢志不渝的情怀、始终如一的作风,为推进宁波、浙江和全国的水陆考古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贡献着全部的力量,创造了诸多全国、全省、全市“第一”:

    观摩镇海鱼山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

    观摩镇海鱼山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

    他主导建设的首个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宁波基地,极大完善了宁波、浙江和全国的水下考古工作格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下遗产公约秘书长乌瑞克·盖伦博士曾亲临宁波基地落成开放仪式并频频点赞:“中国水下考古的进步真是让人惊叹”,回去后又在教科文组织网站上作了专门推介。

    他主持开展的浙东沿海水下文物普查、“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和“小白礁Ⅰ号”船体现场保护与保护修复(一期),不仅首开浙江水下文物普查工作先河,并为全国“三普”之水下文物普查制定了标准,还双双实现了浙江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和出水文物科技保护项目“零”的突破,被国家文物局誉为“我国水下考古走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标识”。

    他领队完成了宁波第一个、第二个国家级田野考古课题——句章故城(港)考古和宁波地区古代城址考古。经过将近20年漫长而艰苦的探寻,最终发现了“宁波第一城”与“宁波第一港”——句章故城与句章古港,找到了秦汉至隋初的鄞县故城,解决了志书误记的“小溪”问题,厘清了古港口“活化石”的源流,为宁波港城发展史上的“千年之问”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他组队参加的南水北调工程和上海、北京等地的全国考古会战,不仅实现了宁波考古在浙江率先“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也为宁波考古在全省、全国闯出了影响,赢得了美誉。

    持之以恒,研究展示同推进

    30年来,王结华执着于工作,醉心于科研,从不知倦累,从不曾懈怠。他是别人眼中的“工作狂”,工地、单位和家中的小书房,是他最为钟情之地。在三峡考古工地和镇海鱼山遗址,因饮水污浊和劳累过度而突发胆囊炎与阑尾炎,是他平生难得的一次挂水和唯一的一次住院。正是这样的坚持,让他不仅获取了工作上的丰收之果,也绽放出科研上的绚丽之花。

    和义门瓮城遗址考古测绘

    和义门瓮城遗址考古测绘

    科研,是王结华在工作时间之外的爱好与追求。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迄今,他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60多篇专业文章,合著出版了3部学术专著、3部考古报告,主编出版了11部研究文集、图录图集与纪实读物。这些,都是他在完成繁重的工作之后,争分夺秒取得的“战绩”。他撰写的部分文章,经新闻报道后,还曾在学术界和地方上引发热烈关注,点击量超过110万人次,成就了宁波考古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考古成果的共知与共享,是王结华心中的光,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在潜心工作与科研之余,如何让藏在“象牙塔”里的文物真正“活起来”,一直是他致力的又一方向。仅近年来,他就主持策展了“水下考古在中国”等多达15个水陆考古专题陈列,向将近400万观众讲述着关于水陆考古的生动故事……这样的故事,今后他将持续讲下去。

    淡泊自守,常怀感恩赤子心

    30年来,王结华虽然长期担负着管理与业务“一岗双责”,但始终不改初心,不失本色,坚持坚守在田野与水下考古作业一线,坚持将工作与科研放在人生首位。在这背后,有他家人的无私付出,有同事们的协助协作,更有组织上的关心支持。

    家庭,是他的坚强后盾。为了照顾他和孩子,随他迁居宁波的爱人放弃了原本优渥的工作,至今没有就业,任劳任怨地操持着家务,默默无闻地支持着他,一家人至今仍然住在没有电梯、面积狭小的“老破小”里而无怨无悔、苦中作乐。

    同事,是他的亲密战友。大家对他既敬重又亲近,他也喜欢半开玩笑地用不太标准的宁波话说自己“阿拉就是一个高级农民工”。同事们工作上遇到难题,他设法化解;研究中遭遇瓶颈,他不吝指点;生活上遇到困难,他倾力相助。在他的带领下,单位获得了“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等各项殊荣,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特别是水下考古团队,傲立于全国前列,被誉为“水下考古的宁波力量”“水下考古的宁波帮”。

    《从句章到明州》学术讲座现场

    《从句章到明州》学术讲座现场

    组织,是他的指路明灯。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院长,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主任;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方案审核专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水下考古专委会副主任,浙江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宁波市领军人才、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硕导;10项省级以上考古奖项获得者……这些,既是对他过往努力的认可,也将是他今后砥砺前行的动力。

    这一路走来,王结华始终秉持着一颗常怀感恩的赤子之心,珍惜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关心、关注和关爱。虽然已经不再青葱年少,虽然双鬓已经染满风霜,但他前进的步伐并未因此停歇,依旧是那个跋涉在原野水滨、书写在深夜灯下的“逐梦人”。正如他所坚持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