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部门动态
  • 创新传承,让千年古建“活”起来[图]
  • 阅读:
  • 时间:2022-09-02 11:22
  • 来源: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厉晓杭
  • “屋檐为什么有两层?大殿真的没有钉子吗?柱子怎么是倾斜的呢?”……今年暑假,千年古建保国寺的青少年研学营尤为火爆,报名通知一上线就秒光。

    中外学子探寻宋韵古建文化,感受这座宋式遗构的“宋韵丰姿”。千变万化的斗拱、精妙绝伦的藻井、称奇道绝的柱子令孩子们连连称奇。短短两个月,保国寺组织60余场研学活动,成为国内知名的研学网红打卡地。

    “博物馆+专题研学”“博物馆+学校”“博物馆+线性文化遗产”的多元化青少年实践教育体系,实现了优秀的文化资源与旅游、教育资源互动发展,使得“博物馆的力量”被更多人所感知。目前,已有德国、法国、以色列、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及港澳地区的中外学子参加保国寺组织的古建研学活动,进一步传播中华古建文化。

    保国寺建造于北宋1013年,其中北宋大殿是中国江南地区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遗存,被誉为“中国南方第一古建”。

    微信图片_20220901100154.jpg

    保国寺

    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代表性文化遗存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宁波段)的核心载体。早在2019年,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就以“保国寺看一个伟大创造时代”为主题,启动“宋韵木构文化系列”的展示陈列改造、研学课程开发和文创产品研制,弘扬传统文化。

    数字+,让更多人感知古建文化。近年来,保国寺作为宋代建筑文化遗产品牌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的理念,通过丰富的文化产品供给、创新内容表达和展览展示手段,深度阐释保国寺的文化内涵,用今人可体验、可参与、可释读的方式“翻译”文化遗产,同时做到对古建筑的最小干预,可逆性展示,为古建筑的创意展示、创新利用开辟了一条全新路径。

    在展陈形式上,保国寺则结合了裸眼3D、沉浸式影院、3D打印、交互式体验等最新陈展技术,为公众带来“看得懂、能触摸、记得住、有感悟”的观展体验。

    今年6月,为期4个月的“‘诗意栖居’寻访宋画中的山水造境”展览在保国寺开展,吸引了不少文史爱好者和青少年慕名而来,一窥中国传统建筑的璀璨多姿与匠人匠心。木作文化是宋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现宋韵文化的重要窗口。今年9月,天一阁博物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将联合举办宋式木作文化展,尝试突破展厅的范式,力求打造一个多元空间的、时空联动的展览,唱响杭甬宋韵“双城记”。

    微信图片_20220901100413.jpg

    北宋大殿内部

    创新交流,打造宋代建筑文化遗产品牌IP。结合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保国寺不断推进本体保护、环境整治、陈列展示等项目,主动引进日本竹中大工道具馆的“哲匠之手——中日建筑交流两千年的技艺特展”等展览,不断扩大影响力。同时组织“海丝”遗产寻访、主题讲座、研学实践等群众和青少年活动百余次,多渠道多维度广泛发声,将其蕴含的深厚内涵及价值传达给公众。

    当前,宁波正高起点规划建设翠屏山中央公园,高水平打造大都市重要标识。天一阁博物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院长庄立臻表示:“保国寺作为翠屏山中央公园东南翼的支点,我们将紧紧抓住这次发展机遇,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并重,以‘数字赋能’为手段促进遗产精准管理、永续利用;以‘宋韵木构’为核心解码古建之妙,古建之美,打造文旅融合典范;以‘海丝申遗’为抓手,弘扬中华营造文化,促进海内外建筑文化交流。”

    古老的保国寺,不断融合发展,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相信在未来,更多人能更好地读懂、理解、热爱文化遗产,身临其境地体验“活”的历史。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