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火种,点亮万家灯火;凡人善举,汇聚人间星河。”徐鲁、杨静雅创作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万家灯火》的腰封上这样写道。作为“大爱之城”和“首善之城”的宁波,全城共倡、人人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宁波爱心人物源源不断,他们低调,很多人像顺其自然一样捐款不留名;他们务实,资助的基本都是雪中送炭的项目……
6月25日下午,天一阁博物院邀请《万家灯火》作者之一的杨静雅,宁波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袁志坚,本书编辑苗梁婕做客天一阁书院·国学堂,以阅读分享会的形式,回顾作者在长达20年间,采访100多名爱心人物中遇到的感人瞬间。
在长期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中,杨静雅采写过余姚道德银行经验、宁波巨灾保险经验等一系列推动宁波社会治理的经验性报道。组织策划过“甬黔携手·万人助学”“寻访一带一路上的宁波活化石”等多个媒体社会活动。
在杨静雅看来,宁波慈善拥有开放、务实、低调、创新等几个特质。其中,青海教师罗南英、万人助学等善举就能看出宁波慈善的开放性。2005年6月下旬,身患重病,正在宁波市第一医院住院的青海教师罗南英,看到《宁波晚报》刊登的《给孩子的一封信》征文启事投稿,将自己写给儿子的信投到报社,经《宁波晚报》的报道,宁波市民六天时间捐出善款60万元。
从朱英龙身上则能看到宁波慈善的低调。作为台湾董氏基金会的董事长,出生于宁波的朱英龙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13年来,他在贵州捐资2.8医院,建造了1000多栋教学楼和宿舍,资助了7000多名贫困生。在常年的善举中,朱英龙不许将救助和学生的成绩挂钩。他反复强调:其设立的是助学金而非奖学金,资助标准不以学生成绩为主要考虑因素。
杨静雅说,宁波是一座勇于创新的城市,近些年宁波的慈善创新也走在全国前列。2019 年,宁波老人莫志蔚80 岁生日愿望实现,她捐赠的10 架公共钢琴在城市公共空间一一落地,宁波市民还亲切地称她为“钢琴奶奶”。公共钢琴在全世界都是新事物,在国内更是罕见,以个人身份捐赠公共钢琴,莫奶奶更是全国第一人。
近些年,宁波的慈善越来越有“国际范”。宁波有一个名为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的社会组织,其创办人姜红升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免费为来自88个国家的1600名外籍人士教学画中国画,还带着他们四处采风,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逐步了解宁波,融入宁波的生活。
此外,杨静雅先后分享了,早已成为“慈善现象”的“顺其自然”,永不退休的“支教奶奶”周秀芳,“时代楷模”钱海军,“毛衣奶奶”韩阿婆等多位宁波慈善典型人物(团队)的故事。一个个真实的慈善故事的描述,将爱心宁波渐渐具象化。
在谈到宁波成为爱心之城的根源,杨静雅表示,这其中既有城市本身拥有慈善基因的原因,也得益于宁波政府的大力推动。千百年来,相邻友善、民风淳朴、重视德育等优良慈善品质在宁波人中间代代相传。而各个部门则通过政策、导向、制度引导等方式,让爱心宁波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众多的爱心人物又用他们的温良善举影响着宁波。
随后,宁波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袁志坚,本书编辑苗梁婕与观众们分享了《万家灯火》成书背后的感人故事。该书光是书名就反复异稿多次,为了更艺术地展示书中的故事,宁波出版社还邀请了一位知名的插画师,担任本书的插图绘画工作。“顺其自然”章节的插画,更是连续更改了十多次才有现在的展示效果。
“《万家灯火》出版后,重庆、武汉、广州等地的图书馆不仅将其收入馆中,还进行了重点推荐。我想,书中那些宁波慈善故事中的流露出来的‘真善美’打动了全国各地的读者。” 袁志坚表示,期待有更多人能看到这本好书,我们宁波的爱心故事,未完待续。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