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10日,秋帆影话陆续两期纪念中国杰出电影人、上译配音演员邱岳峰百年诞辰。贺老师说,谈论邱岳峰,主要是受帕慕克《白色城堡》里一段话的触动,“许多人相信,没有注定的人生,然而,即使是持如是信念的人最后也不得不承认,当他们回望人生,才会发现一直视为巧合的遭际,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坊间已经有太多关于邱岳峰的谈艺文字,这些文字多集中于70年代他晚期的若干配音角色,而贺老师的讲座,触及了他30年艺术生涯之大端,循着他由丘至岳再到峰的一生,附带牵出上译发展史的框架和线索,因为,没有邱岳峰的上译,如同大厦塌去半边。贺老师回忆,“整个听觉匮乏的童年时代,我的最大慰藉便是呆在邱岳峰和上译美声的怀抱里。”
两期讲座,贺老师选取了50-70年代几十部影片里的45处片段,含旁白、独白、对话、群戏,通过全方位的对邱岳峰配音艺术的再现,呈现出历史上中国人曾经有过这样的说话方式,贺老师说,如果有可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如将邱岳峰以及上译遗产收入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名录,因为按照要求,它得是“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它当然是专属上海海派文化区的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那是汉语美声的绝妙体现,它本身已经成为传统,“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没错,上译人是一个群体,而邱岳峰是其中最卓越的个体代表,他的一生心血完全符合我所身居其中的“社区期望和社会特性”,而且口口相传了几十年,关键是,它还符合世界遗产“濒危物种”的要求,因为,现在再没有人把汉语说得如此迷人了,它灭绝了有很多年了吧——除了邱岳峰的上译,还有什么能让我在心中涌起汉语作为母语的听觉自豪呢?
(宁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