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鄞州区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深耕文化志愿者建设的“鄞州实践”,探索打造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多方获益的品质文化服务生态系统,创新推出“鄞州晚七点”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力求破解公共文化资源不足的难题,为城乡居民共享品质文化生活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短短两年间,围绕阅读、艺术、生活美学等主题,已开设精品课程87个、授课706次,惠及群众1.65万人次。
一、经验性做法
(一)“一个协会”运作,孵化文化志愿品牌。依托天天文化志愿者协会近5000名志愿者队伍,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举措,孵化“鄞州晚七点”文化志愿品牌。一是加强队伍组建。借助协会成熟的运作模式,探索“固定+流动”模式,以核心团队为班底,广泛吸纳社会文化积极分子。自项目开展以来,参与服务的流动志愿者接近300人次。二是规范运作管理。通过志愿者服务管理平台,强化业务培训,定期开展技能考核,筑牢优质服务根基。同时,出台《志愿活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为志愿服务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三是促进项目互动。凭借协会强大的文化服务运作能力,推广一场景多品牌融合提供的文化服务模式,让志愿服务项目之间能贯通、易操作、可持续,有机融合让品牌更具生命力。
(二)“三个引擎”搭建,构筑项目运行支撑。精心打造核心宣讲团队,拓展优质公益文化空间,专题开发线上服务小程序,给品牌运作提供人才、空间和平台支撑。一是广罗文化英才。通过发掘文化专业干部、高校教师、离退休老干部、草根文化名人等群体中的文化精英,目前已组建40余人的文化公益宣讲核心团队,开展文化公益宣讲。二是拓展公益空间。在协会的发动下,由各类场馆志愿加入组成公益文化空间,目前已有书城、书店、图书馆、咖啡馆、美术馆、文化馆等27家场所加入到公益文化空间,为“鄞州晚七点”的开展提供了多区域、多样式、多业态的场地支持。三是协调平台运作。开发完善“鄞州晚七点”小程序,广泛收集群众需求、课程资源、公益空间等多方数据,定期分析研判文化需求,科学优化供给匹配,提高文化产品服务精准性。
(三)“多方需求”兼顾,形成文化供给生态。统筹考虑市民对高质量文化的需求、优质的教育资源、适宜的公益空间三方因素,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一是满足群众多种需求。开展四至八周为一期的线下主题课程,不仅能够为群众提供精品文化盛宴,同时还搭建了高质量的社交圈和优质文化交流平台。二是优化文化宣讲师队伍。建立授课评价机制,定期向讲师反馈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课程质量,通过授牌、评优等方式增加荣誉感和调动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授课水平。三是促进志愿者与文化空间的互惠互动。健全公益文化空间和文化志愿者的互动保障机制,公益文化空间在文化志愿服务力量加入后,能够更好发挥便民、惠民、悦民的社会功能,同时文化志愿者能够得到充足的活动空间,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标志性成果
“鄞州晚七点”是鄞州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一次积极探索,由政府搭台并委托志愿者协会运作,形成多方获益的公共文化品质服务生态系统。
(一)激发主体活力,提升服务效益。“鄞州晚七点”所实现的社会自洽式运行,是鄞州立足于文化发展新阶段所做的文化服务新探索。通过发掘城市中潜在的文化积极分子,激发市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力,推动城市文化的建构与发展,从而把握和满足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要求,打造社会自给自足、自我驱动的新型公共文化供给模式。
(二)探索文化社交,扩大社会影响。“鄞州晚七点”引导和鼓励不同领域的文化志愿者踊跃参与,将文化课程打磨更加系统,授课效益不断提升。不同类型的文化空间、创意空间、生活美学空间、民营博物馆空间,正在申请成为城市文化公益空间,既向市民展示企业形象,又承担社会责任,还为经营项目精准引流。参与学习的市民,基本为社会主力人群,利用晚餐后的闲暇时间,放下手机,暂离浮躁,参与分享,为自己添加精神食粮。通过分享志愿者-文化空间-参与者三方联动,形成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实现有价值的文化社交,不断扩大影响力、拓宽覆盖面。
(三)打造创新品牌,形成示范效应。在2021年文化和旅游领域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评比中,“鄞州晚七点”入选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文化和旅游部主管大型文化类核心期刊《文化月报》刊登了项目的专题报道;在2021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培训班上作经验分享;项目多次被《宁波日报》《宁波晚报》报道,在甬派客户端上的浏览量超过100万次,收到了近千条评论。
备注:该案例入选宁波市首批文旅促共富创新培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