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文化巨人。让两位文化巨人展开对话,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守仁学院执行院长张实龙新著《阳明心学视域下的〈论语〉问答》(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正是大胆做了这方面的“冒险”尝试。古往今来,解释《论语》的书数不胜数。在众多的《论语》解释中,张实龙教授用阳明心学,能解读出《论语》的哪些新意呢?
12月24日,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守仁学院执行院长张实龙将做客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线上主讲天一讲堂·宁波社科讲坛“名人名典”系列第3场“从阳明心学,解《论语》新意”,从“用阳明心学,解《论语》深意”“用阳明心学,解《论语》微意”“用阳明心学,解《论语》歧意”“用阳明心学,到《论语》认亲”这四方面加以阐述。
首先,张实龙介绍道,我国历史上真正提出知行合一的人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关键内容,也可以说是我们打开阳明心学的一把钥匙。王阳明心学最突出、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又特别推崇颜回,他曾经说过,颜回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学问。通过这两年,王阳明重视知行合一,又推崇颜回,至少在王阳明的心目中,颜回的所作所为都应该是知行合一的了。
颜回为什么能做到知行合一的“听课”呢?关键就在于“如愚”这两个字,“如愚”不是指他真的像傻子,只是说颜回在听课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完完全全地把老师所讲的内容都吸收了,成为自己的东西了。“如愚”这两个字恰恰就说明颜回为什么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在听课。下课以后,孔子去考察颜回私下的行为,颜回又做到了知行合一。这是由于颜回是根据自己心里怎么想就去怎么做,他的说话、行为实际上有自己的发明和创造。正因为如此,颜回的说话和做事对作为圣人的孔子都有启发。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什么呢?颜回是真正知行合一学习的,当然这个学习包括两方面。一般人理解“学习”就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自己做练习,或者是做试验。其实在儒家学者看来,不管是做什么事,只要用心了都是学习。
随后,张实龙又补充说,孔子、儒家的学说是在于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提高人的生命层次,要达到圣人的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在《论语》里面可以看出,孔子觉得不应该学习好了然后去做官的思想。再从现实中来看,做官和学习这两件事是没有止境的。本身做官好是无止境的,让老百姓都富起来了并不是说做官就到头了,还要提高老百姓的思想境界,那更是无止境的事了,学习也是这样。什么是做官优秀呢?什么样的是做官有闲暇呢?在现实生活中,这是无止境的,是找不到定论的。是由于《论语》中有这样的反证,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反证,所以对这条语录也需要重新解释。用阳明心学的观点来解释《论语》中的这条语录解释起来就容易了。因为王阳明的观点“明明德就是亲民,亲民就是明明德”,“明明德”就是学习、问学,实际上指提高自己的品德,必须要去亲民才能提高自己的品德。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品德。所以在阳明心学里面政学是合一的,从政和学习是一回事。《论语》中还有很多容易发生歧义的语录,如果用阳明心学来解释,常常我们会一通百通。
主讲人简介:张实龙,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浙江万里学院守仁学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中国文化史与浙东心学,先后出版《董仲舒学说内在理路探析》《缙云河阳古村落研究》《甬商、徽商、晋商文化比较研究》《杨简研究》《心学与政治:袁燮研究》《阳明心学传播者钱德洪研究》《传习录问答》《阳明心学视域下的〈论语〉问答》等8本学术专著,发表《文化生成意义上的文化生成模式》《修德而后讲学——论〈明儒学案〉的精神》《杨慈湖的圣贤意识及其现实意义》等50余篇学术论文,曾在“天一讲堂”“明州文化大讲坛”“舟山市民大讲坛”等地讲座。
(宁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