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1年6月宁波市公布了首批10家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及首批5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奉化松岙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成功创建省级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之后,今年宁波又拟新增8家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及3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今年10月份,宁波成立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党史研究室和院校专家为成员的评审组,组织对宁波5家示范区和10家教育基地申报单位进行了集中评审。经区(县、市)文化旅游部门初审推荐,专家组通过台账审核、集中评审等形式对各示范村申报单位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近日,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官网发布了《2022年宁波市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评定结果的公示》与《2022年宁波市红色旅游教育基地评定结果的公示》:奉化区松岙镇、慈溪市龙山镇和鄞州区咸祥镇等3家单位拟认定为宁波市第二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象山县大徐殷夫故居、鄞州区横溪镇朱镜我党史教育基地、鄞州区塘溪沙村等8家单位拟认定为宁波市第二批红色旅游教育基地。
宁波市公示第二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拟3家)
1、奉化区松岙镇
松岙镇位于奉化区最东端的象山港畔,北接宁波市鄞州区,是宁波湾的“金海岸”。陆地总面积51.75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8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水陆交通便捷。松岙镇是宁波市革命老区之一,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运动中,涌现出一批以卓兰芳、卓恺泽、裘古怀为代表的革命烈士,光有记载的烈士就有12位,其中卓恺泽是奉化第一位共产党员,卓兰芳曾任中共浙江省委第四任书记。
1926年5月浙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诞生在松岙。目前松岙境内留存有卓兰芳纪念馆、卓恺泽故居、卓恺泽烈士墓、裘古怀烈士陈列馆等一批红色场馆,革命历史悠久,红色资源丰富。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宁波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宁波市两级党史教育基地”“浙江省、宁波市两级红色旅游教育基地”“2020宁波最佳红色旅游目的地”“宁波市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奉化区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十余项荣誉。
2、慈溪市龙山镇
作为浙东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龙山镇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目前,全镇拥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个;入选慈溪市革命遗址名录15个,其中有4个文保单位。镇域内有4个红色旅游景点纳入慈溪市红色主题教育推介线路。乡镇联动,“组团式”融合发展。整合沿山资源,以“区域联建”为抓手,将龙山镇4个红色资源丰富、自然禀赋优越的景区村庄与掌起镇洪魏村、任家溪村串连成线,形成“沿山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镇域融合,“全域化”统筹发展。面向不同游客群体,结合镇域红色景点特色,设计推出“不忘初心一日游”“勇攀高峰半日游”“革命追忆半日游”三条特色红色旅游路线,加快实现全域红色景点由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变。记录红色足迹,赓续红色血脉。组织编写《龙山的革命岁月》红色教育资料,构建教育载体,全面系统记录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脉。
3、鄞州区咸祥镇
咸祥镇,地处鄞州东南面,为省中心镇,全镇面积64.54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个渔业社,1个社区,户籍人口26059人。交通区位优越,215省道、甬莞高速、沿海中线穿镇而过,象山城际铁路即将跨港设站。蓝海资源优质,拥有16公里黄金海岸线,全年约有200天可见湛蓝海水,咸祥小海鲜每年吸引上万游客慕名前来。新湾沙滩、咸祥滨海游客集散中心、鲜2°生活馆、百亩花海等形象级IP投入运营,连点成线串起太白蓝湾“山海振兴”市级精品线。红色根脉优厚,是革命老区镇,有12个革命老区村,红色印记遍布全域。
镇域内有鄞州区英雄烈士纪念馆、明朝防卫倭寇横山烽火台、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而建的南头正义和平纪念亭等15处红色资源点。文脉传承优异,咸祥庙,鄞州区最大的一座社庙,始建于明朝中叶,有着500多年历史;大松石,我国著名的印章石材,和四大名石齐名;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云南画派之父”蒋铁峰都和咸祥有着深厚渊源。
宁波市公示第二批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名单(拟8家)
1、象山县大徐殷夫故居
大徐镇殷夫故居位于宁波市象山县大徐镇大徐村英烈路3号东侧。殷夫故居占地1200余平方米(含门前小广场),主体为小青瓦木结构,由大门、正屋、左右偏屋组成的三合院式平房,坐北朝南。大门门楣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的“殷夫故居” 题书,正屋三开间,东首为殷夫少年时居住、读书之处,东次间是殷夫出生的地方,西首现为管理用房,东西厢房现辟为事迹陈列室。故居后院原为菜园,现辟有水池及回廊,池中建有六角亭台及革命诗人丁玲的题词石碑“诗坛娇子”,回廊四周墙壁上镶有60多块石碑,刻有全国著名书法家题写的殷夫革命诗句。
2、象山县茅洋红色旅游基地
近年来,茅洋乡以日本侵略军在象山罪行陈列馆为主要载体,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经济,不断加强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努力打造红色旅游示范区、引领区、创新区。历年来,在多次修缮过程中,始终坚持尊重历史原貌,修旧如旧,基地内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茅洋日军华中矿业公司”遗址、日军弹药库、日军火房、碉堡等建筑均保存完好。宁象战役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蛎港埠战斗”就发生在茅洋,也是象山解放的“最后一战”。通过反复查阅象山志、象山年鉴等各类档案资料,不断丰富扩展场馆红色场景,讲好“茅洋故事”。
以“爱国主义”主题,县委授牌命名教育基地为“象山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县教育局合作建立青少年素质实践基地,与省、市关工委合作授牌市级“关心下一代校外教育阵地”和首批“浙江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称号,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积极整合红色教育基地、共同富裕示范村、美丽乡村特色村、景区村等乡域资源 ,依托红色、民俗、生态三大文化特色进行主题式、系列化的开发,推进“红旅+”深度融合。今年以来,开发各类红色旅游线路8条,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
3、鄞州区横溪镇朱镜我党史教育基地
2021年,为庆祝建党百年及纪念朱镜我烈士诞辰120周年,横溪镇启动项目建设,在烈士故居旧址上新建朱镜我党史教育基地,于“七一”之际开馆。基地占地面积6220平方米,打造总体印象区、纪念展览区、红色感悟区、主题拓展区四大区块。
全园外轮廓经精心设计,形似钢笔笔尖,体现了朱镜我“文化战士”“以笔为刃”的形象。组织开展探寻红色故地、聆听红色故事、参与红色研学等主题活动千余场,沉浸式体验红色旅游,如今已接待近一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受到了参观者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
4、鄞州区塘溪镇沙村
塘溪镇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白岩山麓、梅溪溪畔,她北倚东钱湖,南枕象山港,汇聚天地之精气,吐纳日月之英华,是一个兴起于唐宋,成型于明清的千年古镇。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书法泰斗沙孟海、著名昆虫学家周尧、油画家沙耆等一批中外闻名的学都都孕育于此。这里又是早期浙东农民运动的发源地之一,大革命时期广州起义牺牲的沙文求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第一任省长沙文汉等一批爱国志士都诞生在这里。
沙村位于塘溪镇政府驻地西2千米,面积2.5平方千米,总户数720户,人口1550人。沙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为宁波市生态村。沙村内有沙氏故居、沙耆故居,均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沙氏故居、宁波第一农村党支部是省党员教育基地、市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市首批清廉教育基地。宁波第一农村党支部旧址群、鄞州农村党史馆设置“5S”功能厅,实现党性锤炼、志愿公益、互动交流等多种功能,为参观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每年吸引1万余名党员群众前来。
5、鄞州区咸祥芦浦村
芦浦村隶属于鄞州区咸祥镇,是一个集自然风景、人文古迹和红色元素于一身的古村,村落已有700多年历史。芦浦得名由来,是因为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海滩,长满芦苇,中间有一条江浦,故得名芦浦。1927年5月19日,芦浦农会联手奉化农会,打响了共产党领导的浙东农民武装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史称“罗浦暴动”。
芦浦村是鄞州区英雄烈士纪念馆所在地,总投资1000万元。自2018年开始,鄞州区每年的烈士公祭仪式都在这里举行。近年来,咸祥镇积极创建红色旅游示范区,把芦浦村作为主阵地,一体推进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取得了积极成效,该村每年接待游客人数在5万人左右。
6、镇海区红色长胜
九龙湖镇位于镇海区的西北区,辖区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还是红色革命老区。2021年年初,长胜村开启了“红色改造”,规划范围约为20公顷,通过党建引领、红色文化展示和红色旅游相结合,形成富有鲜明主题红色乡村游览路线,主要内容包括红色文化长廊、红色主题美丽庭院、连心桥、红色堡垒、红色古道、红色之心广场等。而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便是打造的九龙湖红色历史陈列馆和知青馆。
红色历史陈列馆占地面积约230平方米,分为“序厅”“主厅”“尾厅”三个厅,记录了张人亚、陈寿昌等镇海革命英雄为了党和人民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英勇事迹,保存了战乱流离年代与英雄们共进退的老物件,展现了马家桥、西河、杨王田舍陈、洪桥等发生在镇海的红色故事和九龙湖革命足迹。知青馆是九龙湖镇第一个村民自住房改造的乡村博物馆。馆内设有展厅、知青旧居、工作室等,有红色展品100余件;村内还有红景《集合广场》《时光邮局》《碉堡》浙东游击队红色秘道等。
7、奉化区大堰镇连山堰情
大堰镇地处奉化西南山区,重峦多岭、茂林绵延,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古镇,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大堰党校、王鲲烈士纪念馆、巴人故居及碉堡、战壕等历史遗迹。同时还拥有独特的绿色资源,境内山水灵秀,风景名胜众多。
近年来,大堰镇整合优势资源,积极打造“连山堰情”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探索以“党性锤炼+文化创意+个性体验”为主的多元化创意产品,把大堰镇党校作为主阵地,以巴人故居、王鲲烈士纪念馆、红色步道为现场教育点,不断在教学内容上创设多种个性体验菜单,使“红色”党味更符合时代“风味”。2022年,大堰共接待红色旅游团队90余批次,近8000人。
8、余姚市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位于宁波余姚市鹿亭乡晓云村,该基地属于革命历史纪念类别,始建于1944年,原址处刻有原浙东区党委书记、新四军浙东纵队政委谭启龙“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题词的石碑。半个多世纪前爆发的抗日战争中,浙东的党组织领导广大军民与日寇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创建了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在鹿亭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曾先后建立过后方医院、组工部、修械部等组织,特别是后方医院在当时影响较大,医务工作者和伤病员最多时达到1000多人,为救治、护理伤员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并通过举办卫训班等形式培养了大批医务工作者。为保存后方医院的革命史迹,1997年鹿亭乡党委政府拨出专款在原址建造了晓云卫生院。院内设立了近20平方米的陈列室,陈列原始图片资料复印件66张,配上了文字说明及1919年出版的书籍等珍贵资料。2013年,为更好地保护历史遗迹和珍贵史料,充分发挥医院的医疗服务作用,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再次重建,并对外开放。
后方医院重建项目由宁波市光彩事业促进会和余姚市鹿亭乡政府共同出资建设,是宁波统一战线实施“美丽乡村·鹿亭同心实践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重建的后方医院总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704平方米,主体为一幢二层仿古小院建筑,总投资300多万元,包括后方医院遗迹陈列室、鹿亭革命历史陈列室、晓云村家园馆、卫生室、老年活动室等,是一处综合性的革命胜迹场馆。整个展馆采用实物与文字图片相结合,平面展示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手法,立体地呈现抗日战争时期浙江抗日游击纵队的战斗事迹及后方医院医务工作者为保护受伤战士,尽心尽责,不辞辛劳,为伤病员治疗、煎药、喂药的情形,突出了抗日战士与医务人员、当地群众的鱼水情深。基地年接待访客达5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