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旅游E点通推荐】非遗中的宁波文化第1期[图]
发布日期:2022-01-05    作者:    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阅读次数: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说到阿拉宁波的非遗,很多朋友最先想到的,是宁波红帮裁缝、慈溪越窑青瓷和宁海十里红妆。但是除了这些,宁波走书、骨木镶嵌、泥金彩漆、棠岙纸、虎头鞋、草木染……这些名字是不是也有些熟悉呢?

    今天,我们将带大家了解一些宁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附上部分体验场所供网友们参考。

    【推荐1:国家级非遗项目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类冰似玉”的越窑青瓷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熟瓷器,被称为“母亲瓷”。慈溪上林湖地区不仅是越窑青瓷的发祥地之一,还是唐宋时期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更是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最主要烧造地。

    近年来,慈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瓷文化传承发展,先后恢复越窑青瓷生产,建成上林湖越窑博物馆、青瓷文化传承园,上林湖越窑遗址公园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1年,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体验场所推荐: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咨询点

    场地位置:匡堰镇越窑路999号

    咨询电话:0574-23451818

    【推荐2:省级非遗项目“老虎鞋”制作技艺】

    “做人一生两双鞋,来的时候虎头鞋,走的时候绣花鞋。”这是流传在慈溪的一句老话。

    虎头鞋在慈溪民间的流传要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慈溪大古塘一带环境恶劣,小孩常遇夭折。人们只好把希望寄托于一种神兽:老虎。在江南地区,老虎是所有禽兽中最生猛的,不仅能威慑敌害,还能吞噬恶魔。因此,人们就仿制老虎的造型制作“老虎鞋”,让老虎来守护小孩健康成长,达到辟邪保平安的效果。

    2012年,“老虎鞋”制作技艺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推荐3:国家级非遗项目泥金彩漆技艺】

     泥金彩漆,宁波传统工艺“三金”之一,是一种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漆器工艺。明清之际到达鼎盛,考证《浙江通志》里有记载。现仅宁波市辖县宁海还保留此项传统手工艺。

      泥金彩漆以中国生漆和金箔为主要原料。制作方法分为“堆泥(堆塑)”、“沥粉”、“泥金彩绘”三种。制成的工艺品典雅古朴、绚丽多彩,继承汉唐雕刻艺术之遗韵。

     2011年6月,泥金彩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推荐4:国家级非遗项目十里红妆婚俗】

    十里红妆婚俗主要包括红妆器物和传统婚嫁习俗两部分。红妆器物指的是通体朱红漆、局部贴黄金的家具器物和精巧细致的女红作品,流光溢彩,喜庆繁华,其数量之多,门类之齐全,耗费之昂贵,艺术价值之高,全国罕见。

    娶亲时红嫁妆铺排成列,延绵十里之远,极尽奢华之俗,集中展现了浙东地区精湛的手工技艺。

    十里红妆婚俗是浙东地区婚俗文化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旧时女性生活真实的一面,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为研究江南地区婚俗文化提供了实证,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民俗学、社会学以及历史、艺术、人类学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2008年,宁海十里红妆婚俗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推荐5:国家级非遗项目前童元宵行会】

    前童元宵行会是宁海当地最大型的民间游艺活动之一,始于明,正德四年(即公元1509年),盛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主要以鸣群锣、抬鼓亭、放铳花等方式来展现,纪念童氏祖先集聚民心开渠造砩,灌溉农田的功德。

    说是元宵灯会,其实在正月初十就开始鸣响群锣。首天为4担,至十四增至36担,并在广场集中,由大旗引路,19杠古亭、抬阁、秋千随后,到塔山庙“请”出“濠公老爷”,再走街串巷进行巡游,当晚观看古亭点灯和燃放铳花,次日巡游继续,至晚上再看点灯和铳花后,将“濠公”抬回庙内,整个行会才告结束。

    2014年,宁前童元宵行会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体验场所推荐:前童咨询点

    场地位置:宁海前童古镇(每年正月14村民自发组织)

    咨询电话:0574-65370300

    【推荐6:国家级非遗项目姚剧】

    姚剧用余姚方言演唱,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起源于余姚,流行于宁绍平原。它脱胎于当地“车子灯”“采茶篮”等民间歌舞及“雀咚咚”等民间说唱艺术。

    姚剧传统剧目计有72出,多为反映平民生活、男女爱情的“对子戏”、“三小戏”和少数多角“同场戏”。内容通俗易懂,贴近民众心理,民间语汇丰富,乡土气息浓郁。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推荐7:国家级非遗项目余姚土布制作技艺】

    余姚土布,又称“细布”“小江布”“余姚老布”“越布”。它以历史悠久、工艺细致、花色美观、使用牢固而闻名。早在东汉时,余姚越布就被列为朝廷贡品。

     

    余姚土布式样品种繁多,传统制作工艺复杂,分棉加工、纺纱、调纱、染色、浆纱、经布等十多个步骤,五十多道工序,需用到二十多项工具。过去余姚农家姑娘从小就要学习织布,技艺好坏是评价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

    2011年,余姚土布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