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听到消息,觉得太突然了,印象中她还是那样中气十足,神采奕奕。”1月10日,著名鄞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金派创始人金采风去世的消息传来,鄞州越剧团的几位演员及相关负责人在采访时,都有这样的感觉。
金采风和鄞州越剧团演员在舞台上互动。
留在他们记忆里的金采风,仿佛还是17年前的样子,鄞州越剧团举行团庆系列活动,金采风专门来鄞州,而那时候,已经75岁的她,无论台上台下,都充满了活力,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很多。
采风和余冬亚。
鄞州越剧团花旦演员余冬亚觉得自己当年特别幸运,在团庆时演出的大戏之一《碧玉簪》中,她因为饰演“李秀英”而获得金采风手把手指点:“当时刚毕业没几年,第一次接触这么有名的艺术家,心里很惶恐,但金老师非常和蔼,在表演上的传授不遗余力,包括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几个小动作等,教得非常仔细。”《碧玉簪》中“李秀英”最吃重的就是“三盖衣”这场,20多分钟的表演中,长达70句的唱段,一次次盖衣,内心的冲突和变化层层递进,金采风不仅在台上台下教,也在隔天的宾馆房间里进行辅导,不断鼓励,让余冬亚受益匪浅。
她记得当时的金采风在舞台上一开口,完全让人看不出她的年纪,独树一帜的唱腔和技巧依然炉火纯青。后来,余冬亚还和团里的其他同事一起到上海金采风家里看望,金老师对鄞越的发展非常关心。刘芸萍是鄞州越剧团唯一的金采风弟子,行过正式的拜师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刘芸萍是当时剧团的主要花旦演员,她记得那时候演《彩楼记》,金老师教得极为认真。
金采风指导的鄞州越剧团大戏《彩楼记》。
“实际上她收徒是很严格的,既然成为她弟子,就以很高的标准要求我们不断努力,她细腻丰富的唱腔,对我在表演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刘芸萍说。她记得当年到金老师家,看到这位名家在家里的样子非常朴实,穿着高筒套鞋拖着地板,干各种家务。她到鄞州来,也专门到刘芸萍家里去做客,师徒两人关系非常融洽。
刘芸萍最难忘的是金采风每次在演出前,都会很早去剧院,如果是晚上演出,她下午两点就开始化妆。“她化妆时间会比普通演员长,而且很专注,在开始表演前几乎不主动与人聊天,别人也不敢贸然打扰,那时候她已提前沉浸在戏中了。”如今刘芸萍已经离开越剧舞台很多年,她在老年大学上课,传承金派的越剧艺术,讲课的时候,会把当年金采风的那些示范动作,表演要点,都跟学员们说:“越剧人会一代代离开,更会一代代成长,我们的使命就是传承、弘扬和普及越剧艺术。”
鄞州越剧团原副团长舒福君记得当年曾陪同金采风去下应街道寻根:“但因为拆迁,她的祖屋没有找到,她对家乡的情结是很浓的,每次跟我们吃饭时,经常聊到的就是家乡人民,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对她越剧艺术的尊重与支持,也经常会谈到鄞州越剧团要努力出人才出好戏。她的艺术上一丝不苟,但私下里跟我们接触,没有一点架子。”舒福君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几次到鄞州越剧团帮助排戏,对扶持这样一个县级剧团满怀热情。而鄞州越剧团每次去上海演出,她也会尽可能到场观看和指导,这份艺术家的情怀和担当令人感动。
作为甬籍越剧名家,金采风与家乡的互动较多。2019年11月14日,为庆祝老艺术家90岁生日,一场特殊的越剧纪念演唱会在宁波大剧院举行。此次活动由88岁高龄的资深票友孙世基操办,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位“金派”戏迷聚首宁波,为金采风老师祝寿。由于健康原因,金采风当时未能亲临现场。但她通过电话表达了对于故土的一腔深情。
2009年6月4日至6日,以金采风和黄沙夫妇名义举办的《越剧黄金》系列演出将来宁波逸夫剧院上演。金采风亲自登台表演。金采风80大寿时,宁波市戏剧家协会、宁波市演出有限公司、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共同举办了“金采风先生从艺65周年、80华诞暨金派弟子艺缘盛会”,当时的反响非常热烈。
2010年,应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组委会邀请,金采风与其他三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吕瑞英、毕春芳同台亮相宁波图书馆,与戏迷们漫谈艺术人生。“我心里‘火热哒哒滚’的。因为年纪大了,家人曾劝我不要来,我说这是宁波的活动,我一定要去。”金采风说,让她同样感到“火热哒哒滚”的,还有宁波人对越剧的喜爱,“越剧在宁波很受欢迎。我在宁波的学生学习很认真,她们唱腔好、表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