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92年,21岁的王阳明在庭院内对着窗前的一丛竹林冥思苦想,渴望根据朱熹“格物致知”的学说“格”出竹子背后之“理”。苦坐七日后,事物之“理”没有悟出,人却病倒了,王阳明“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从而对朱熹学说产生怀疑。“阳明格竹”自古以来被传为一段佳话。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在王阳明曾经苦坐格竹的庭院里,来了一群与彼时的王阳明年纪相仿的年轻人。
6月25日至27日,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子们来到余姚王阳明故居,以竹条为材料,开展“格竹?竹结构研习工作坊”,将建筑学的“现代语汇”融入到竹结构物体的搭建中去,完成了三件具有丰富寓意的竹结构作品。
据指导老师王一萌介绍,此次活动是宁波诺丁汉大学理工学院的暑期项目活动之一。活动设计的初衷是将现代建筑语汇与传统竹艺结合、课堂讨论与实际搭建结合、当代美学与古代智慧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收获别样学习体验同时重拾先贤认知世界、探寻真理、知行合一的品格。
西方现代工艺与东方工匠精神的交流,当代求知的莘莘学子与苦坐格竹的古代先贤的对话,全都浓缩在三天时间同学们热火朝天的讨论与搭建过程中。最终,三个小组的三件竹结构作品应运而生:第一组同学对飞机的流动感、速度感和倾斜感进行了抽象化的运用,搭建七层截面,象征王阳明在风雨中格竹七日;第二组同学受王阳明在溶洞中学习《易经》的启发,编织了一个“玩易窝”,供人们入内憩坐;第三组的作品以显微镜下的竹截面为灵感,提炼出几何图案,并尝试用竹编工艺重现竹子的微观结构,寓意多角度地看待事物。三件竹结构作品也将被展示在王阳明故居,供广大游客欣赏体验。
自2019年5月,王阳明故居与宁波诺丁汉大学合作成立阳明文化研习基地以来,双方每年都会合作推出一项以阳明文化元素为主题的项目,今年“格竹”项目为学生搭建课外学习与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在“格竹”的过程中经历日晒雨淋、早起晚归,磨练心性,真正体悟王阳明“格物”实乃“格心”的深意。
(余姚市文保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