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县、市)动态
  • 石浦渔港的独特民俗,那些岁月沉淀下来的美好
  • 阅读:
  • 时间:2021-10-18 15:05
  • 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刘灵灵/文
  • 作为全国唯一的保护海洋渔文化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石浦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为石浦沉淀下了宝贵的渔文化、海商文化、海防文化、饮食文化等海洋文化遗产以及由此衍生而出的各类节会风俗,被誉为“活”着的渔文化博物馆。目前,石浦镇有石浦-富岗如意信俗、象山渔民开洋及谢洋节、象山渔民号子等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省级非遗4项;市级非遗10项;县级非遗25项数不胜数;丰富的民俗使得石浦成为一个极具渔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矿区”。

    渔民开洋节.谢洋节

    象山渔民开洋节、谢洋节是渔民祈求平安、丰收、感恩大海的传统民俗活动,广泛流传于浙江省象山县沿海的各乡镇。象山于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立县,是典型的海洋经济大县和海洋文化大县。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活动,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根据《象山东门岛志略》记载,清雍正年间至民国期间是鼎盛时期,后来逐渐衰弱,文革期间停止,改革开放后恢复,其中象山东门岛渔村尤为兴盛。象山渔民开洋节、谢洋节已形成固定的活动形式,举办这些活动的原始意义是希望神灵保佑渔民出海能一帆风顺,满载而归。

    石浦-富岗如意信俗

    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渔山渔村、台湾地区台东县富岗新村共同信奉着海上平安孝神——如意娘娘。据传民间信奉如意娘娘在浙东地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如意娘娘信仰的产生、发展与传承,均为特殊地区民间自行推进的。如意娘娘信仰的生成,是由于发生地浙江宁波、台州、温州沿海一带的典型近海渔民劳作状况及祈求平安精神寄托所致,与妈祖信仰异曲同工。而且由于中国上世纪的内战所产生的大陆与台湾的特殊民生状态,无可阻挡地催生出象山石浦—台东富岗(小石浦)两岸妈祖、如意娘娘往来省亲迎亲习俗。如意娘娘到渔山娘娘庙,因为是到“家”了,可以居中停放。到东门妈祖庙,因为是在姐姐家做客,妹妹如意只能停放于大殿中堂小位(即左侧)。以后出巡,也只能姐姐(妈祖)在前,妹妹(如意)在后,不能乱来。

    象山渔民号子

    象山渔民号子是由传统渔业生产上的渔民号子和海洋运输业中船工号子等组成,是渔民、船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自编自唱、自发创造的,并一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渔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象山三面环海,境内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更有著名的大目、猫头、渔山三大渔场。象山渔民号子历史非常悠久,在唐宋时就已初步形成,清康熙年间至民国期间达到繁荣。象山渔民号子作为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征的民间艺术形式,已被象山县政府列入抢救、保护的行列,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取得了实质性的保护成果。

    船饰习俗

    象山船饰习俗,是象山渔民在独特生存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在长期耕海牧渔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体现了人类在征服海洋、开发渔业过程中,所经历过的恐惧、迷惘到自信和奋力拼搏精神。这是人类向海洋进军的珍贵记录,也是人类向自然挑战的象征。象山船饰习俗寓意深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海内外船饰艺术中堪称一绝。象山作为以海洋捕捞为主的渔业大县,蕴藏着深厚的船文化,船饰习俗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浦“三月三.踏沙滩”

    石浦“三月三·踏沙滩”是以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体育、渔业竞技项目为陪衬的象山久负盛名的传统民俗活动。它展示了海洋文化特色和渔区文化风情,体现了群众性、参与性、游乐观光性等节日特点。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上巳节”,产生年代久远,文化内涵丰富。活动主要是以踏沙滩为主要内容,以体育、渔业竞技项目及邀请外地歌舞、杂技节目为陪衬。其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节目有其不同的表演形式。随着参与面的扩大,该项目已从开始的8个增加到目前的20多个,除了舞鱼灯、跑马灯、划龙舟、抬抬阁、放风筝、对渔歌、辣螺姑娘招亲、抛绣球等传统活动外,还有传统戏剧、曲艺、杂技、扭秧歌、打腰鼓、击花棍、韵律体操、太极拳、太极剑、扇子舞等参与展示,更有山东潍坊风筝、吴桥民间杂技和俄罗斯的民间表演队等外来节目加盟表演。

    石浦六月六庙会

    农历六月初一,是石浦城隍庙城隍老爷的生日。每到这个时节,渔汛告一段落,石浦出海捕鱼的船只陆续回港,赋闲的人们,为了祈求来年的丰产安康,鱼米满仓,要为城隍老爷举办一年一度的“六月六庙会”。有史记载,石浦六月六庙会始于清同治年间。庙会期间,拜神的、还愿的、看戏的、做买卖的、探亲访友的人们远从舟山、宁波、三门、宁海各地,近处四方八岙闻讯而来,街上人如潮,家家客盈门。六月六庙会期间,象山西乡的竹木柴炭,宁波的棉绸布缎及梨耙铁器,本地渔村的虾皮、鮳头、鱼鲞都来石浦占道设摊,隆重的庙会也成为盛大的物资交流会。庙会极大地促进石浦经济的繁荣。

    石浦十四夜

    石浦镇地处东海之滨,象山半岛南端,背山面海,南北延伸,海陆联贯,素有“浙洋中路重镇”之称。地理条件优越,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渔区风情,海洋文化、渔俗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始于春秋时期,历史悠长,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

    石浦“十四夜”习俗,源于明代,兴于清代,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古时,石浦“十四夜”,有八种类型活动并存。分别是:吃糊粒羹、请背箕姑娘、走十四(灯会)、挂灯(十三上灯,十八倒灯)、打生、看新媳妇、“摇小竹娘”、扮故事等。当地有句俗语:“要睡冬至夜要吃三十夜,要走十四夜。十三上灯,十八倒灯。十五晚上,人们要抬着大鼓,敲着锣鼓去上庙点灯,俗称“点天灯”避邪,因此庙的山门边,大殿内红灯高悬。

     浙东婚俗

     婚俗礼仪是成年后最为隆重的礼仪,也是一生中最得意的一件大事。这是因为婚姻是“合二姓之好”,目的在于“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故《礼记》中云:“婚礼者,礼之本也。”据考证,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已经存在并有许多规矩。当然,在我国,古代的婚礼及其程式到了周朝已十分的完整,并记载在《仪礼》一书中。《仪礼·土婚礼》中曰:“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近”。总之,海岛人的婚俗礼仪总是带有浓郁的海味,具有别具一格的渔俗文化特色。

    (象山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