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谢蓉蓉教授分享了自己对晚清洋泾浜文本《英话注解》的理解和看法。
《英话注解》是一本由宁波人用方言编撰的学习英语的速成读本。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实行五口通商。随着中西方贸易的必要往来,语言自然成为了民间百姓必须要面临的一大难题。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学习,但在当时整个社会教育水平低下的环境中,普通百姓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那怎么办呢?洋泾浜英语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洋泾浜英语是一种以汉语和英语为主要来源成分的混合口语。《英话注解》中的词汇源于英语,而词性和结构则反映了汉语的特点。谢老师举了几个例子来展示发音规则:“英文是从左往右读,中文是从右往左读。所注之音字大者音高,小者音低,逢圈者音宜断,无圈者音宜长,字之大小均匀者全声也,逢点者即句之读断矣。”那这样的英语外国人能听懂吗?谢老师说,正因为听不懂,所以外国人也要学会入乡随俗,跟着我们一起学习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英语中还体现着浓郁的商帮文化和海洋文化。交易的热门货物、社会银贵钱贱的经济现象和已具雏形的商务英语对话都体现着当时宁波商帮的文化特色。王耀成曾说:“宁波商帮创造了洋泾浜英语,而洋泾浜英语又成就了宁波商帮。”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同时还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和舟船文化。在《英话注解》中可以看到一些关于船车类别、船的结构的词汇,还有一些具有浓郁海洋文化特色的船只词汇,如宁波钓船、舢板船和渡轮等,学习者在使用这些词汇时也在潜移默化地传承我们中国的海洋文化。除此之外,虽然洋泾浜英语是在人们不了解西方语言文化的基础上,为了交流而“生硬”地形成的一种沟通方式,但它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早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萌芽。
一页页泛黄的词条和文字,反映的是100多年前宁波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礼仪的历史变化。由民间智慧创造出的这种特殊的英语,虽然形式相对粗俗一些,但它是中国本土早期英语教科书的雏形,开启了我国英语学习的最初阶段,解决了中西方贸易交流的语言问题,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主讲人简介:
谢蓉蓉,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教授,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二层次培养人员,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曾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项目“国际区域和外语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赴美国佛罗里达海湾大学访学。出版专著《宁波晚清洋泾浜文本<英话注解>语言文化研究》,在《中国电化教育》《山东外语教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宁波市与中国社科院战略合作研究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
(宁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