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天一阁博物馆供图)
9月17日,由浙江省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天一阁博物馆承办的2019天一阁论坛在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举办。论坛以“美哉汉字 伟哉文明”为主题,通过梳理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汉字活字在古今中西的发展变迁,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在交流中不断创新。来自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论坛。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古老的中国汉字亦庄亦谐、宜动宜静、错落有致、变化万千,具有深厚的文化魅力。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国家,汉字活字应该是印刷史上最早出现的活字,对推动印刷术发展和文明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北宋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被推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元代王桢发明了木活字印刷,并用木活字印刷了《旌德县志》,这是最早的活字本方志。此外,活字印刷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现在,除了中国本土,韩国、日本、法国、英国都保存着前现代时期制作的汉字木活字或汉字近代金属活字实物,汉籍的活字印本存世更多。
作为亚洲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与活字印刷有着深厚的渊源。明代的金属活字印刷比较兴盛,尤其以无锡华氏、安氏两家所印诸书最为著名。两家之书天一阁均有收藏,比如明弘治十一年华氏会通馆印本《会通馆集九经韵览》《古今合璧事类》,嘉靖时期锡山安国印本《古今合璧事类》《鹤山先生大全集》等。此外,天一阁还藏有清代最负盛名的两种活字本:雍正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和乾隆木活字印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其中,“古今图书集成”为乾隆皇帝嘉奖范氏在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时的献书之功而御赐,还是当年“古今图书集成”编纂所用的校样本,具有特殊的版本价值。从清代到近现代,活字本最多的是家谱,这也是天一阁所藏活字本的大宗,馆藏近900部。
本次论坛下设两个分论坛,分论坛之一“汉字活字的古今东西”由天一阁博物馆、法国远东学院、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联合举办。法国远东学院教授米盖拉、法国巴黎国家印刷局高级技师嘉内丽、巴黎第七大学副教授西蒙、日本庆应大学教授佐佐木孝浩和住吉朋彦、韩国国立韩古尔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李载贞、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陈正宏等国际知名的活字印刷和东西方古籍版本专家,围绕汉字活字印刷的发生、发展和现代遗存,汉字活字的制作和摆印技术,东西方活字印刷技术的关系,东亚活字本的历史和鉴定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以期为学界研究和认识汉字文化的世界影响提供专业、切实的证据。
会上,专家梳理了中国历史上活字印刷技术的对外传播交流历程。早在宋代,活字印刷技术就在中国的不同民族之间交流传播。在中国宁夏发现的西夏文佛经很可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活字印刷书籍。此外,黑水城文书中还发现了西夏的汉文活字历书,这可能是现存最早的汉字活字印刷书籍。汉字活字还传播到了邻近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且有新的发展。尤其是在朝鲜半岛,汉字活字印刷在其整个印刷出版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朝鲜半岛的汉字金属活字印刷在世界印刷史上享有盛名。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陈正宏通过对天一阁馆藏古籍《会通馆集九经韵览》进行细致研究,认为《会通馆集九经韵览》提供了早期活字印刷的过程性证据,可与朝鲜活字本所代表的结果性证据共同向世界证明15世纪前后东亚活字印刷文明所臻致的高度。
另外一个分论坛由天一阁博物馆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联合举办,从历史、教育、商业等不同维度共同探讨了“数字时代的汉字字体设计”。
会上,北京汉仪科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定制项目组组长刘宇关注当今时代字体设计的变与不变。她认为,从古到今,不论社会和技术如何变革,字体的任务始终是方便、快捷、清晰、准确地传达和获取信息。字体的发展首先应继承传统,继而着眼数字化字体的设计和应用。华文字库创始人黄克俭对当下字体设计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认为文字在信息沟通异常频繁的当下尤为重要,如今通过屏幕阅读和使用文字显然成为人们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人们无形中成了字体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近年来,大众的字体版权意识逐渐增强,这为建构良好的字体生态提供了社会环境保障。日本近代活字史研究学者内田明结合史料和实例,探讨了19世纪中后期之后的日本活字字体设计的发展历史。
上海美术学院字体工作室负责人王静艳说:“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汉字有着比文化本身更强韧的连续性,清晰地凝固和表达着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和精神。以汉字设计为突破口寻找‘民族设计’无疑是可靠的路径。这几年,字体研讨会、讲座、展览繁多,这是设计学科的文化自觉,也是字体设计有可能作为一个独立学科逐渐成长起来的信号。”
时间的车轮缓慢推移,古今东西发展变迁,古老的汉字也在不知不觉中萌发了新芽,现代文明和全球化的冲击赋予了汉字新的生命力。美哉汉字,横撇竖捺中蕴藏的魅力是值得全人类孜孜探索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