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乐器都有它曾经最辉煌、最灿烂的时代。它们对我们华夏文明的起步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时间给它们增加了历史感和人文气,如铜器上经久摩挲的厚重包浆,我们就这样看见了许多陌生,文明的转变,情感的疏离,它们在回不来的时空里淡没,又在怀想的空间里产生新的图象和新的意兴。9月8日上午,2016年度“中国好书”、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获得者,作家苏泓月在“天一讲堂”公开课分享中国早期音乐面貌。
从早期文字看“音”“乐”
与我们以往听过的音乐讲座不同,苏泓月的研究偏重传统训诂学,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隶书的字形字义演变,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与巫文化、音乐有关动词、名词上解释的错误和疏漏为例,结合先秦出土乐器文物的形貌结构和功能,分析了作为巫政合一的国家,中国早期社会的音、乐含义。
从巫觋文化看中国早期乐器
苏泓月以史前文明遗址出土的骨制吹管乐器、陶响器等音乐文物,以及早期文字中关于乐舞的字形演变,辅以战汉时期的广西花山岩画、古滇国青铜贮贝器上的诅盟场面,一一展开分析,讲述巫文化、巫职能对中国早期社会发展的影响,阐述了巫礼与中国音乐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早期钟磬看礼乐文明
钟鼓之乐、钟磬之制,华夏礼乐文明的象征。从原始陶铃、陶钟、石磬、鼍鼓等,到制作精细的商磬、商铙、战国青铜钟,它们的发展演变,各自的承递关系是怎样的,编钟的主要组成部分甬钟、钮钟,它们之间如何区分,苏泓月生动地为大家作了解释说明。
主讲人简介:
苏泓月,学者、作家。2016年度“中国好书”、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盗国》、传记小说《李叔同》、中国古代音乐名物考《古乐之美》、诗词校证《宣华录——花蕊夫人宫词中的晚唐五代》等。
(宁波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