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晚6时余,报告厅里已有不少听众,等待7点开始的讲座——刘贺的命运与西汉中枢政局的演变。这是辛德勇教授时隔多年,第二次来到宁波。他表示,《海昏侯刘贺》出版之后,他就一些新的问题陆续写了文章,将一些未及详论的内容和存在争议的细节做出了细致的思考,辑成了《海昏侯新论》。
本次讲座,以辛德勇教授的新书《海昏侯新论》第一篇为核心,讲述刘贺和西汉中期宫廷政治之间的关系。可以肯定的是,汉武帝晚年到汉宣帝前期的政局演变,与刘贺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息息相关。
刘贺的命运“荣也霍光、辱也霍光”。“巫蛊之祸”让汉武帝不再相信任何皇子,直到晚年才传位刘弗陵,并安排了一个五人辅佐团队。最终,霍光运用联姻打破了“五臣共和”局面,操纵了刘弗陵。由于刘弗陵的突然死亡,霍光只能选择“轻狂不惠”的刘贺来,成为他新的傀儡。
然而,刘贺的帝王生涯仅27天。反观史料,西汉时期的道德观念和因此产生的行为与现代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刘贺行事与西汉贵族并无差异,所谓“行昏乱”等词过于笼统,并不是导致其失势的原由。而刘贺的政治不敏感和政治幼稚,才是导致了他的命运转折的真正原因。
谈及刘贺的死因,学界众说纷纭,至今无定论。《汉书》中对其死亡的记载只有“后薨”二字。也有人根据在刘贺食道、胃部等地方发现的香瓜子,怀疑其死于中毒。不过,辛教授认为,据史书记载,汉宣帝曾派山阳郡太守张敞去探看刘贺,张敞回报说“疾瘘,行步不变”。史书尚简而精,如此详尽指出这一细节着实值得重视。再加上古时昌邑实属荒蛮之地,环境恶劣,因此可以猜测刘贺可能死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通过辛教授的介绍,在场听众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海昏侯墓在整个墓园的位置(西南隅),这与未央宫在长安城中所处的位置是相对应的。此墓是难得一见的汉代墓葬,出土文物明显反映了汉代厚葬之特点。南昌海昏侯墓园结构经过考古发掘,完整再现,给予后人重要启示,引导学者认真审视西汉长安城的平面布局形态。
讲座最后,辛德勇教授指出,《海昏侯刘贺》与《海昏侯新论》两本书着眼于社会文化和学术研究两方面,书中大量史料的引用有可能令读者会感到阅读艰涩,但是他仍然希望自己努力做到逻辑清晰,因为历史研究本身需要有具体的支撑。在《海昏侯新论》之后,他会笔耕不辍,让历史和研究相互结合,贴近大众。
主讲人简介:辛德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包括目录学、版本学和碑刻学等方面内容),旁涉地理学史、地图学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史等许多其他学科领域。主要著作有《隋唐两京丛考》《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旧史舆地文录》《旧史舆地文编》《中国印刷史研究》,以及《建元与改元》《製造汉武帝》《发现燕然山铭》《海昏侯刘贺》《海昏侯新论》《生死秦始皇》等。
(宁波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