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县、市)动态
  • 古文献爱好者发现镇海近代教育家盛炳纬重印版《扪烛脞存》[图]
  • 阅读:
  • 时间:2019-07-30 15:08
  • 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李琦/文
  • 7月下旬,镇海古文献爱好者发现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所藏的《扪烛脞存》。该书于去年由哥大图书馆电子化并公布。本书内封和封二分别上书“陈余山先生所著书”“乡后学盛炳纬谨题”和“甲寅初秋,活字版印”。根据上述信息可知,这版是由镇海近代教育家,宁波中学、镇海中学创始人盛炳纬在1914年的重印版。

    陈仅(1787—1868)字余山,世称“余山先生”,鄞县(今海曙区古林镇西洋港)人。陈仅是一个治学名家,喜欢秉烛读书,并将其读书时的感悟一一写下来,著成语言学理论书籍《扪烛脞存》。我国传统书面文字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在阅读时为求语气顺畅和正确传达意思,读书人便会用圈点法在文章中自行加注小圈记号,这就是句读的由来。句读的缺点就是一圈圈到底,没有符号分别。陈仅发现了“整句”和“半句”的区别,卷七《小学脞》提到“句读者,语绝为句,半绝为读”。他认为“语绝”即语意已完处的叫作句,也称句绝,相当于现在使用的句号;语未绝或半绝即语意虽未完但需停顿处叫作读,相当于如今使用的逗号。《扪烛脞存》还留下了大量清代宁波方言词汇语句记录,卷八《方谚脞》有一条解释了方言词汇“老媈”的典故,“越俗谓新妇为女媈,其泛相呼则曰媈,稍年长者曰老媈,音女裙切,见毛西河古今通韵。”

    盛炳纬在1914年将《扪烛脞存》重新出版印刷,与当时文字改革的背景有关。1913年,为扫清文盲、改良文字,北洋政府召开“读音统一会”,召集全国80名语言学家作为代表参加大会。本次会上确定了鄞县代表马裕藻提出的注音符号(当时称注音字母)为拼音工具,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官方拼音方案。不过,“读音统一会”并未确立标点符号标准,书写还是一圈圈到底。翰林院编修出身,又当过省级学政的盛炳纬看到国家引领的文字改革大潮后,重印《扪烛脞存》,很可能是为了制订标点符号作参考资料。

    可惜的是,《扪烛脞存》现今留存极少, 80年代图书届人士已表示“这书颇不易获观”。民初版《扪烛脞存》发现的意义非同寻常,它是宁波作为我国文字改革先行地区的重要证据。它证明,晚清以来,诞生过汉语拼音前身的宁波话罗马字、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我国第一个半官方拼音方案)的宁波不但是我国文字拼读改革先行地,也是文字书写改革先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