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拓技术的种类繁多,但大多是以平面石刻作为主要对象,全形拓则是一种将古器物的立体形状复制表现在纸面上的特殊传拓技法。5月18日下午,天一阁书院邀请了浙江省图书馆研究馆员桑椹老师带来讲座《古器物全形拓的传承与流变》。
桑椹老师首先向听众们讲解了全形拓的历史:全形拓是一种墨拓古器物立体形状的特殊传拓技法,出现于清代嘉道年间。据徐康《前尘梦影录》记载,由嘉兴人马傅岩始创,僧达受得其传。《金石屑》曾载有马氏所拓汉洗全形,有嘉庆三年题记。全形拓技术的发展,以陈介祺为代表。陈介祺生平好收藏古物,又长于墨拓,在晚清金石界,陈介祺的名字如雷贯耳。全形拓的真正鼎盛期还是在民国以后,周希丁、马子云等名家在吸纳西方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将这门技术推至登峰造极,贡献尤大。
接着桑椹老师着重介绍了陈介祺的全形拓法。第一点是绘图之法更趋准确合理,全形拓法和一般平面拓很大的不同在于,传拓前需先绘出一幅器形的原大草图,在图上勾出细部位置及各处的透视关系,确实无误后,再用铅笔将草图过到拓纸上,按所绘出的部分分若干次上纸上墨。陈介祺《陈斋文笔记附手札》中说:“作图之法,以得其器之中之尺寸为主。以细竹筋丝或铜细丝穿于木片中,使其丝端抵器,则其尺寸可准……他人则以意绘,以纸背剪拟而已。”在此之前,绘图或“以灯取形”或纯如陈氏所言多“意绘”,陈氏在绘图技法上的改进,使得其所拓器形大体比例准确,结构合理,与前人比较确实前进了一大步。第二点是多采用分纸拓法。所谓分纸拓即“以纸裱挖出后,有花纹耳足者,拓出补缀,多者去之使合”(陈介祺:《传古别录》)。具体说来,就是将拓纸按照需要分成若干块,逐一放置到器物的相应部位进行捶拓,最后拼成全图。这种方法上纸较容易,但拼接需要一定技术。与分纸拓法不同的是整纸拓,这种拓法原则上要求用一张纸完成整个器形的墨拓。由于拓纸不能做任何裁剪,上纸过程中需随器形变化分段分次完成,十分费工。而且每次上纸不可贪多,移动部位不宜过大,每移一次都要衔接好花纹线条,始终要在所绘出的线内进行,绝不可延伸到线外,否则会失真变形。由于分纸拓法相对简单,易于普及,清末民初,此类用分纸拓的全形拓本时有所见,恐与陈介祺拓法的影响不无关系。
全形拓最大的困难,即在于要用传拓的手段,将原本是立体的古器物,表现在平面的纸张上,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随着现代摄影与电脑图像技术的发展,全形拓原先保存器形的实用功能已几乎不复存在,因此,它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重要学术与文化价值,无疑更值得我们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拓爱好者,对传拓古器物全形产生浓厚兴趣,积极探索,成果斐然,使得这门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桑椹老师最后希望通过本次讲座,能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传统金石学的独特魅力。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