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宁波暂时结束了连续阴雨天气,迎来数日不见的太阳日,这也为开年“海丝”第一讲增添了暖日人气,由海曙区文物管理所与城南书院共同主办的《城南讲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系列”讲座第四期如期开讲。本期主讲人是宁波青年文化学者周东旭老师,从青年人的视角展开,讲述“海丝”文化遗存,回忆他眼中甬城的沧海历史变迁。
周东旭老师以“沧海遗珠”甬城“海丝”文化遗存简述为题,以宁波府城之图切入,所讲内容分为“悠久的交往历史”和“遗留的文化遗存”两部分。
从唐宋元明清至近代宁波,讲述了遣唐使至大唐的“三条航线”;北宋末期至南宋一代,明州港发展成为中国三大海外交通港口之一、因航海交流的需要促使造船技术的发展,从而有了享誉世界造船史的北宋“万斛”神舟;明朝的“市舶勘合制度”限定宁波港只准接纳日本勘合贸易的“贡船”;到了清朝,因港口的重新开放,使得南北沙船业、钱庄业的兴起。
1976年发现于韩国新安(木浦)海底的元代沉船,内有日本京都“东福寺”和日本人名的木简,有铸着“庆元路”字样的铜权,学术界多数认为这是十四世纪中叶从宁波(元称庆元路)起航去日本博多从事东亚海外贸易的商船。丰富的出土器物,有力地证明了宋元时代宁波港的兴旺。现位于海曙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丰库遗址,经考证是史料中记载的元代永丰库,其大量的出土器物再次印证了宁波在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地位,为宋元对外贸易港口城市保存了一处无可替代的历史遗迹。
听古今历史,探海丝印记,宁波“海丝”故事仍会在今后陆续开讲,喜爱“海丝”文化的朋友们也可以实地参观海曙“海丝”文化遗存。
(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