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县、市)动态
  • 象山万人空巷冒雨逛“十四夜”[图]
  • 阅读:
  • 时间:2019-02-19 11:12
  • 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孙建军/文 吴婧媛 张银艳 陈巧琼 谢定伟 王佩 吴宙洋 王浩然等​/摄
  • 象山的元宵节习俗不过“十五”过“十四”,不吃汤圆吃糊粒。

    在石浦,昨天下午2点,整个“十四夜”的踩街舞龙巡游正式开始。在民乐队的伴奏下,三条彩龙组成的踩街队伍冒着寒雨上街祈福巡游,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待到了海峡广场,欢快有力的鼓声骤然响起,彩龙翻腾舞动,时而左盘右旋,时而上下翻滚,时而腾空飞跃,令人眼花缭乱……雨越下越大,舞龙队的队员们衣裳都淋湿了,鞋子泡了水。而令人感动的是,众多市民和游客打着伞站在雨中观看演出,以热烈的掌声为舞龙者的精彩表演加油喝彩。 

    晚上6点半,夜幕降临,石浦渔港自此开启了一年中最为热闹的篇章。具有浓郁渔乡特色的龙灯队、马灯队、鱼灯队、船灯队、花车队、十二生肖队等民俗队伍,从延昌小学出发,在沿街上万群众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向大华路、渔港北路、海丰广场、渔港中路、金山路进发。 

    民间文艺“抬阁”巡游表演,将十四夜的氛围推向高潮。一群戴旗头、着旗装的阿姨闯入人们的眼帘,人手拎一盏玲珑花灯,温婉端庄,仪态万千。4个大汉扛抬着一个阁子徐徐而来,抬阁里端坐着4个小萌娃,分别打扮成《西游记》师徒的模样,神态逼真,形象逗趣。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当晚的十里渔港,放眼望去,黄鱼灯、虾灯、乌贼灯等组成的鱼灯队,穿梭在人潮涌动的石浦街头,诉说着海洋的秘密;一摇一摆的船灯队,头戴渔家蓑笠帽的渔嫂身姿矫健而不失妩媚,尽显海味风俗…… 

    在定塘,大家发挥群众智慧,结合当地特色制作了白菜灯、草莓灯、紫甘蓝灯……田园定塘的特色花灯瓜果蔬菜样样有。

    晚上6点,花灯队伍从镇文化广场冒着雨为大家带来精彩盛宴!舞龙闹元宵是定塘镇人民欢度元宵的传统民俗活动。今年的元宵灯会上,市级非遗田洋湖茶山老龙、县级非遗后洋塘村积谷山老龙、台洞塘村苍山老龙、大塘茶山龙以及来自幼儿园的小龙,五龙齐聚,迎龙舞蹈,是为“五龙闹春”。

    在象山影视城,小朋友们在非遗老师的指导下,做骨架、扎铁圈、糊白纸,同做兔子灯。“元宵到,春意闹,兔子灯儿照……”唱着儿歌游览影视城,体验传统习俗。

    象山元宵过十四不过十五的习俗,据说源于明代嘉靖年间沿海抗倭寇。明洪武十七年,朝廷推行卫所制,设昌国卫(今舟山),洪武二十七年迁至今石浦昌国地区。传说,明代嘉靖年间,某年正月十四,戚继光的军队因为抗击倭寇,伙夫来不及做饭,就匆忙把切好的各种小菜一起倒进锅里,加上米粥、薯粉,做成“糊粒”,既当饭又当菜。将士们吃饱后抗倭杀敌,大获全胜。从此,象山及周边地区就正月十四定为元宵节,石浦、昌国、鹤浦等地的老百姓还家家户户都吃“糊粒”以示纪念,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尤以石浦地区为盛,主要习俗有:吃糊粒羹、请“背箕姑娘”、走十四、“十三上灯,十八倒灯”、打生、看新媳妇、扮故事、钻狗洞、坐桥头、渡关、摇小竹娘等等。

    象山正月十四夜习俗的主要价值:1.十四夜习俗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记录了戚继光军队抗倭寇的历史,至今这些古老习俗依然且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对于我们认识东南沿海一带传统节日历史,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参考价值。2.十四夜内容丰富,活动多样,无论是民俗队伍的走街还是家家户户吃糊粒等的活动全由老百姓自发组织参与,到十四夜的晚上,石浦港畔更有是十几万的百姓加入到这个节日的狂欢中,是渔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3.十四夜是象山人民物质、精神生活,传统伦理和审美最为全面的体现,人们通过各种民俗活动,变得更加亲近、团结,整个社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