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字就像珍馐佳肴,通过含英咀华,越读越有味道。从《中国诗词大会》再到《声临其境》,我们关注到有声语音的魅力,更知晓其背后是深厚的功底、修养与心血。10月19日下午,青年朗诵家鹿曼儿老师,以诵读经典的艺术形式为载体,与大家共同“品尝语言的色彩”。
讲座从AI朗读说起,虽然它的语气,已经很接近人类汉语的声律,但人类在朗读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是身而为人永恒的真谛。在现场,鹿曼儿分享了朗诵家徐涛老师的一句话:演出有幕布,而幕布后,是你对作品的研读。把它掰开、揉碎了,消化了,才能拉开心中的幕布开始朗读。只有本真的自然流露,毫无修饰的本真状态,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直抵心灵的力量。捻弃自恋和我最厉害的心理,专注作品内容本身,无论是爱好者还是从业者,才能真正做到不为秀技巧而拿腔拿调。如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所说:认识你自己。
汉语声律中的阴阳上去,平仄声调,是中国独有的。这种音律美,在诗歌当中尤为体现。诗不仅存在于丹田、口唇或空气的虚无中,更有一股内在神秘力量点燃人们平凡的生活。老舍先生曾说: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语句浸透心血,杜鹃似的啼出。每一首好诗,饱含生机勃勃的张力。当人们读懂它,诗行便鲜活流淌,唤醒人们的感官。
讲座中大家跟随鹿曼儿从心出发,一起朗读了木心的《从前慢》,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感受两首诗中“我就在”与“我就是”的语言色彩对比。
当下,诸多家庭遇到孩子的发声和语言表达问题。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念耳熟能详的课本时,表情大多是木然的,生涩的。这种被迫完成任务式的小痛苦,易形成「念稿式」、「朗诵腔」等脱离真情的表达,着实与作品相去甚远。鹿曼儿在现场与家长们交流,孩子们原生态式毫无重点地读,无意间加重他们的负荷,易形成日常不良的语言习惯和羞怯的性格。朗读仅是形式的一种,核心是引导他们重读经典,并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
“这首《月球漫步》让我们通过朗读,同阿姆斯特朗共同登足月球,很过瘾吧!来,最后,让我们一起合作这首献给中华同胞的作品。”音潮一浪接着一浪在空气中震颤,回荡着有声语言最最质朴的力量。
愿我们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声音,和身边人好好交流,和每一个爱你的人,好好说话。
(宁波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