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来自罗江小学的32位学生走出校门,来到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体验了一堂与众不同的实践课——在博物馆里做大糕。梁弄大糕有着300多年的历史,是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非遗走进景区,让学生们动手学习制作大糕,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成为了这次活动的主旋律。
此次课程是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非遗进景区”系列活动之一,由我馆和市文化馆共同举办,特意邀请了来自余姚梁弄阿桥大糕的梅柏桥。作为“梁弄大糕”的非遗传承人,他有着近三十年大糕制作经验。筛子、大糕框、印版模子,各类工具摆上桌,博物馆临时成了一个标准的大糕“作坊”。在活动正式开始前,同学们就对桌子上一样样工具感到无比好奇,这个是做什么的?这个印子又是干什么用的?当听到这次不仅能自己动手做,还能马上品尝到自己做的大糕,甚至还可以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炫耀”一下,大家就有点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了。
梅柏桥先和大家讲了梁弄大糕的历史,和大糕制作的24个步骤。筛粉、雕空、加馅、盖粉、加印、切糕、上蒸……其中最基础的糕粉,就要用粳米和糯米按比例搭配,冷水浸泡后碾成细粉,接着掺水拌匀,干湿度要把握得刚刚好。到了正式制作的环节,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筛粉,粉要撒的均匀;雕空要按照模具一点点镂空,手上的劲要巧而稳。同学们听起来觉得不难,但是自己上手了才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筛粉厚薄不均,雕空时雕的不均匀又推倒重来,过了五分钟还没能将16个孔分隔出来;加馅的时候,怎么才能把豆沙馅加得又满又平,同学们就像做化学实验一样,拿着勺子小心翼翼地一点点添加着。到了加印环节,选一款自己心仪的印子,细心地抹上红粉,然后哒哒哒三声,漂亮的红字就印在了雪白的大糕上。
15分钟后,热气腾腾的大糕出炉,一块块诱人的大糕散发出香甜的气息,趁热咬上一口,满满的豆沙馅流出,又香又糯,甜而不腻,吃完了嘴里还有淡淡的米粉香味,很多同学吃了一块不够,忍不住又拿起了一块,自己的劳动果实总是分外香甜。
今后,我馆还会探索更多有特色的研学活动,以更加生动灵活的方式传播优秀的历史文化。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